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小鹅瘟综合防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7-06-13  来源:农村大众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174
  一、流行情况
  小鹅瘟是由鹅细小病毒引起的雏鹅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本病仅发生于鹅与番鸭,其它禽类均不易感染。本病的发生及其危害程度与日龄密切相关,主要侵害5~20日龄的雏鹅。10日龄以内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70%~100%,以后随日龄增大而逐渐减少。20日龄以上较少发病,有些可能自行康复,成年鹅可带毒排毒但不发病。病雏及带毒成年鹅是本病的传染源。在自然情况下,与病鹅直接接触或采食被污染的饲料、饮水是本病传播的主要途径。本病毒还可附着于蛋壳上,造成本病的垂直传播。该病的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季多发,在高度集中的孵化地区,呈一定的周期性。
  二、临床症状
  1周龄内发病者常呈最急性型,往往无前期症状,一发现即极度衰弱或倒地,不久即死亡。在第2周内发生的病例多为急性型,小鹅精神委顿,缩头,行走掉群,打瞌睡,食欲减退,进而废绝,喜欢水;呼吸困难,鼻孔流出粘性分泌物,喙端和蹼色泽变暗;嗉囊有多量气体和液体,严重腹泻,排出灰白色或黄绿色带有气泡的稀粪,少数有条状香肠样、表面有纤维性假膜硬性粪便排出。病鹅临死前常出现神经症状,头颈扭转、两脚麻痹、全身抽搐,1~2天死亡。2周龄以上病例多表现为亚急性型,以精神萎顿,拉稀,消瘦为主要症状。病死率一般在50%以下。大部分耐过鹅在一段时间内都表现为生长受抑制,羽毛脱落。少数病鹅可以自然康复。
  三、诊断
  根据本病仅引起雏鹅发病的流行特点,结合严重腹泻与神经症状的出现以及小肠出现特征性的急性卡他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的病变可作出初步诊断。本病确诊需经病毒分离鉴定或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查。
  四、防制措施
  本病目前无有效治疗药物。除采取常规的卫生防疫措施外,主要依靠疫苗,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进行防治。
  (一)发病后的措施
  1、在确诊养鹅场发生小鹅瘟后,应做紧急处理,否则,病毒相互传染后,很难控制病情。首先保持鹅群不动,应加强隔离。较大的群体可以分群饲养,不能分群饲养的,进出每个群体时要注意换衣换鞋,避免交叉感染。
  2、对发病初期的小鹅可以用抗小鹅瘟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每只皮下注射1~1.5毫升,已出现症状者注射2~3毫升,在10日龄以上的小鹅还应增加用量。患病鹅若感染其它细菌病,每毫升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混入5毫克头孢畜健,一次性注射就可取得良好效果。注射后要观察,4天以后如果大群正常,可以将少数有症状的挑出来,单独饲养并继续注射;如果大群不正常,还有很多发病或者反复,应全群继续注射。如此下去,直到全场脱离危险。
  3、辅助治疗:可辅以抗病毒或提高免疫力药物提高疗效,如添加紫锥疫毒清或齐健(黄芪多糖)甚至可以熬中药(取板蓝根30克,大青叶20-30克,绿豆70克,甘草30克煎水,可供100羽小鹅饮用,1天1剂,连服3天),有较好效果。另外饲料或饮水中要加入电解多维或齐鲁速补康及适量葡萄糖和矿物质等,以增进疗效。
  4、全场紧急消毒。使用可以杀病毒的消毒药物进行全场紧急消毒,对于鹅可能接触的用具、设备、鹅舍、道路及其它建筑进行彻底消毒和清洗,并尽可能消灭或隔离苍蝇。用具要天天清洗消毒,其它每两天做一次。
  5、加强管理。对于在育雏期间的小鹅要注意保温、降湿、通风,小鹅尽量不要下水或少下水。病死小鹅不能乱扔,应及时清捡出来,用火烧掉或者深埋。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