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又称亚洲鸡瘟、伪鸡瘟等,是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在90%以上。本病1926年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第一次爆发,同年,发现于英国新城地区并首次分离到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为区别传统上的“鸡瘟”,根据发现地被命名为新城疫。我国习惯上将新城疫划分为典型新城疫和非典型新城疫。引起急性死亡、发病率和死亡率高(90%以上)、有典型消化道和神经症状的称为典型新城疫;发病率低(一般10%~30%,高者可达75%)、死亡率低、症状不明显的称为非典型新城疫。
1942年首次报道了由于实验室事故造成的人类感染。人感染新城疫病毒24小时内出现结膜炎症状,在最初被感染的48小时,患者普遍会出现头疼,不适和轻度的冷颤。但是,人感染新城疫病毒后并不会出现严重的症状,且可以自愈,不会发生实质性病变或造成在人群中大流行。
一、病原
新城疫病毒属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属,一般呈球形,直径100~250纳米,核衣壳呈螺旋对称,有囊膜,病毒表面有纤突,内含血凝素神经氨酸酶(HN)和融合蛋白(F)。
根据对新城疫病毒不同毒株F基因的同源性分析,目前可将其分成9个基因型,但所有的新城疫病毒仍属于同一血清型,然而,不同毒株之间在毒力方面却有很大的差异。根据鸡胚最小致死量死亡的平均时间可将新城疫病毒毒株分为强毒力、中等毒力和温和型毒株。
新城疫病毒对化学消毒药物抵抗力不强,常用的消毒药物如氢氧化钠、苯酚、福尔马林、漂白粉等在推荐使用浓度下5~15分钟可将病毒灭活。病毒对热敏感,55℃45分钟,60℃30分钟,直射阳光下30分钟均可灭活病毒,但在低温下病毒可长时间保留其感染性。
二、流行病学及症状
(一)流行病学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流行,不同日龄的鸡均敏感,尤其是30~40日龄雏鸡多发。多种禽类均为新城疫病毒的天然易感宿主,包括鸡、火鸡、雉鸡、鸽、鹌鹑、鹅、鸭等200多种。自1935年新城疫首先发生于我国河南以来,江苏、浙江、上海、广东、广西、山东、湖南、吉林、内蒙古等很多省市都不同程度的发生了新城疫,给养鸡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病死鸡的不恰当处理,带毒鸡及所产蛋品的上市贸易,带毒种禽、野生鸟类的流动,受病毒污染的人、设备、空气、粪便、饮水、垫料及其他的杂物均可使病毒不断传播,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病毒可以通过种蛋垂直传播。很多养鸡场虽然密集地接种了新城疫疫苗,避免了新城疫的爆发,但是由于不能切断传播途径,当有强毒传入时,往往引起非典型新城疫。
鸡新城疫在一个鸡群流行时,往往在开始病死鸡不多,实际上此时病毒已在全群中传播,多数鸡处于潜伏期。以后的4~6天内,发病率呈直线上升,病死率也呈直线上升,且多表现为急性型。
(二)临床症状
1.非典型新城疫 主要发生在有母源抗体的雏鸡或已接种新城疫疫苗的鸡群,发病率低,一般在10%~30%,死亡率低。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不明显,病程长,往往个别发病,零星死亡。雏鸡发病多在40~50日龄;产蛋鸡多发生在180~220日龄(即二免前后和产蛋期),一般无前驱症状,鸡群中常有一两只鸡突然死亡,然后整群出现采食量下降,并出现呼吸道症状和神经系统障碍,粪便稍稀,并有渐进性死亡。产蛋鸡主要表现为产蛋下降,幅度为10%~30%,15天后开始逐渐回升,软壳蛋、畸形蛋增多,并伴有呼吸道症状。
剖检可见口腔、咽喉部和气管内有黏液,咽部和气管黏膜充血、出血;泄殖腔和盲肠扁桃体水肿或出血,在肠管的不定部位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肠黏膜脱落,肠壁菲薄并呈杏黄色或橘红色黄染。十二指肠至回肠的不定部位,局部肠管常发生数量不等的泡状隆起,间隔发生或呈串珠状,泡内充满气体或黄色液体。后期死亡病例一般表现为腺胃肿胀,胸腺出血、法氏囊水肿或出血、心冠脂肪和心内膜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
2.典型新城疫 发病初期体温升高,一般可达43~44℃,病鸡精神沉郁、咳嗽,有黏液性鼻液,伸头,张口呼吸,并发出“咯咯”声或尖叫声,排绿色或黄白色稀薄粪便。倒提病鸡时常有酸臭液体从口中流出,有的表现为神经症状,患鸡翅腿麻痹,跛行或站立不稳,头颈向后或向一侧扭转呈观星状,动作失调,有的瘫痪或半瘫痪。产蛋鸡出现产蛋下降或停止,且软壳蛋畸形蛋增多。
剖检可见口腔和气管内积有黏液,气管严重出血,食道与腺胃交界处、腺胃乳头或腺胃食道结合部、腺胃肌胃结合部黏膜出血、糜烂,腺胃腺体中间、腺胃断面、腺体基部、腺胃浆膜面可见点状出血。肠道广泛性出血,黏膜下淋巴组织肿胀、出血、坏死、溃疡;在成年鸡,有时可在肠道浆膜层看到溃疡灶,盲肠扁桃体肿胀出血、泄殖腔呈条刷状出血。产蛋母鸡的卵泡和输卵管显著充血,卵泡膜极易破裂以致卵黄流入腹腔引起卵黄腹膜炎,肝、脾无特殊病变,肾多表现充血及水肿,输尿管内积有大量尿酸盐。
三、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症状及病理变化可做初步诊断,要进一步确诊需作实验室诊断,包括病毒分离鉴定,血清学试验等。
鉴别诊断
禽霍乱 禽霍乱可侵害各种家禽,鸭最易感染,呈急性败血症经过时,病程短,病死率高。慢性病例关节肿大,但无神经症状,剖检时见全身出血,肝有小点坏死,肝组织作触片见有两极着色的巴氏杆菌。鸡新城疫在自然条件下不引起鸭发病,病程比急性禽霍乱长,但常常出现神经症状,剖检时肝没有灰白色小点坏死,腺胃黏膜出血,肝组织触片镜检末见细菌。
传染性喉气管炎 该病传播很快,发病率较高,死亡率低。主要症状是呼吸困难,咳嗽,喉头水肿、充血和出血。有时在喉头附着一层黄白色假膜,消化道没有变化,无神经症状。
真性鸡瘟 真性鸡瘟与新城疫区别较为困难。根据人工感染观察,此病的潜伏期和病程都比新城疫短,一般为18~24小时,病程由十几小时至一天,没有显著的呼吸困难,嗉囊内没有大量积液,无神经症状。头部常有水肿,眼睑、肉髯肿胀。剖检时常见皮下水肿和黄色胶样浸润。黏膜、浆膜和脂肪组织出血较新城疫更为明显和广泛,肠黏膜常不形成溃疡。但确切区别还须通过病毒分离和血清学试验等实验室检查。
四、综合防制
(一)预防
任何疾病一旦发生,既使能及时治疗,也会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在疾病的控制中,必须把预防放在首位,牢固树立“预防为主,养防结合,防重于治”的方针,严密做好各项预防工作。
1.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
防止新城疫病毒强毒进入鸡群是免疫成败的关键性环节,但许多鸡场对此认识不足,而过分依赖疫苗的接种,近年来研究表明,只要新城疫病毒强毒侵入鸡群,就能在鸡群内长期传播,不论采用何种免疫接种措施都不能将其从鸡群内清除。
要切断传播途径必须采用严格的日常卫生消毒制度,防止一切带毒动物和污染物进入鸡群;避免多日龄鸡混合饲养,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不从疫区引进种蛋和雏鸡,新购进的鸡必须隔离观察两周以上,确定其健康后,方可合群;进出的人员、车辆及用具要严格消毒;保证饲料和饮水来源安全。
2.及时正确免疫,提高鸡群的抗体水平和抗体均匀度
建立科学的免疫程序 由于母源抗体的中和作用及雏鸡本身的免疫应答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过早免疫不能激发活跃的免疫反应,但母源抗体的HI值在4log2以下时,首免较合适。没有条件检测抗体的鸡场可根据母源抗体的消长规律和生产中积累的经验,安排在7~9日龄首免。由于鸡在免疫空白期易感新城疫病毒,所以要及时给鸡群再次免疫,时间应根据对鸡群HI抗体免疫检测的结果确定。一般产蛋鸡28~30日龄第2次免疫,55~60日龄用Ⅰ系接种一次,产蛋前再接种一次Ⅰ系或油苗。
使用免疫增强剂可提高免疫效果,许多药物如黄芪多糖、亚硒酸钠、左旋咪唑、维生素E、乳酸菌类制品等有提高免疫的功能。接种疫苗前后在饲料中加入一些免疫增强剂,可增强免疫效果。
采用正确的免疫方法 育雏阶段尽可能采用滴鼻、点眼的方法,在4周后采用喷雾的方法,能增强黏膜的局部免疫力,并且使范围更广。使用饮水方法免疫,应注意水质、水量、pH等因素的影响,稀释疫苗用水不得含有金属离子、抗生素、消毒剂等可使疫苗灭活的因素,并应在免疫前停水2~4小时,使鸡只产生一定渴感。
3.加强饲养管理,增强鸡只免疫力
饲喂全价饲料;保持鸡舍良好的通风和合理的饲养密度,避免各种应激,鸡群出现应激反应时,体内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使血液中淋巴细胞减少,同时蛋白质的分解代谢加强,导致免疫后鸡群抗体水平较低。另一方面应激会影响法氏囊、胸腺、脾脏的功能而造成机体免疫功能降低。
(二)疾病控制
对发病鸡立即淘汰隔离,病死鸡要做焚烧、深埋等无害化处理。对感染或轻度感染鸡只,用5~6倍量Ⅳ系或Clone30苗饮水,水中加电解多维,3天病情即可得到控制;也可用Ⅰ系疫苗4倍量皮下注射,一般注射后36小时可得到控制。另外也可先注射免疫血清、卵黄抗体等生物制品控制本病,待病情稳定后再用疫苗接种。同时在饲料或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黄芪多糖等,以增强体质,减少应激,提高免疫力,促进病鸡康复。由于新城疫病毒对黏膜上皮有较强的破坏作用,易继发细菌性疾病,特别是大肠杆菌的感染,因此一般还要配合使用一些抗菌药物,以防止细菌病的继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