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防治措施
3.6.1 综合预防 管理措施同鸡蛔虫病;消灭中间宿主,可用0.005%敌杀死或0.0067%杀灭菊酯水悬液喷洒鸡舍各处;满1月龄的雏鸡可作预防性驱虫1次。
3.6.2 药物治疗 同鸡蛔虫病。
4 异刺线虫病
4.1 病原形态特征 异刺线虫病又称盲肠虫病,是由异刺科异刺属的异刺线虫寄生于鸡的盲肠内引起的一种线虫病。虫体较小,呈白色,头端略向背面弯曲,食道末端有一膨大的食道球,长约10mm,头端向背侧弯曲,尾部尖且直。虫卵呈灰褐色,椭圆形,大小为65~80μm×35~46μm,卵壳厚,内含一个胚细胞,卵的一端较明亮,可区别于鸡蛔虫卵。本病在鸡群中普遍发生。
4.2 流行病学 成熟雌虫在盲肠内产卵,卵随粪便排于外界,在适宜条件下,约经2周发育成含幼虫的感染性虫卵,鸡吞食了被感染性虫卵污染的饲料和饮水而感染,在盲肠内而发育为成虫,共需24~30天。此外,异刺线虫卵常因感染组织滴虫而使鸡并发组织滴虫病。
4.3 临床症状 病鸡消化机能减退而食欲不振,下痢,贫血,雏鸡发育受阻,消瘦,逐渐衰竭而死亡。
4.4 实验室诊断 检查粪便发现虫卵,或剖检在盲肠内查到虫体均可确诊。
4.5 病变检查 心脏为暗红色,其内充满血凝块;肺瘀血,肝脏呈土黄色,胆囊周围为黄绿色;小肠肠壁增厚,盲肠肿大,盲肠壁有数个大小不等的溃疡痕迹,盲肠末端黏膜密布出血点。
4.6 防治措施 同鸡蛔虫病。
5 毛细线虫病
5.1 病原形态特征 鸡毛细线虫病是由毛首科毛细线虫属的多种线虫寄生于禽类消化道引起的。我国普遍发生,严重时可致鸡死亡。
5.1.1 有轮毛细线虫 前端有一球状角皮膨大。雄虫长15~25mm,雌虫长25~60mm。寄生于鸡的嗉囊和食道。中间宿主为蚯蚓。
5.1.2 鸽毛细线虫 雄虫长8.6~10mm,雌虫长10~12mm。寄生于鸡的小肠,属直接型发育。
5.1.3 膨尾毛细线虫 雄虫长9~14mm,尾部两侧各有一个大而明显的伞膜;雌虫长14~26mm。寄生于鸡的小肠。中间宿主为蚯蚓。
5.2 流行病学 雌虫在寄生部位产卵,虫卵随禽粪便排到外界,或在中间寄主体内发育成具有感染性阶段,被鸡吞入后,幼虫逸出,进入寄生部位黏膜内。从卵约经1个月发育为成虫。
5.3 临床症状 患鸡精神委靡,头下垂;食欲不振,常作吞咽动作,消瘦,下痢,贫血,严重者均可发生死亡。
5.4 实验室诊断 检查粪便发现虫卵,或剖检寄生部位查到虫体均可确诊。
5.5 病变检查 虫体寄生部位黏膜发炎、增厚,黏膜表面覆盖有絮状渗出物或黏液脓性分泌物,黏膜溶解、脱落甚至坏死。病变程度的轻重因虫体寄生的多少而不同。
5.6 防治措施
5.6.1 综合预防 同鸡蛔虫病。
5.6.2 药物治疗 ①左旋咪唑:按每千克体重20~30mg,一次内服。②甲苯咪唑:按每千克体重20~30mg,一次内服。③甲氧啶:按每千克体重200mg,用灭菌蒸馏水配成10%溶液,皮下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