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番鸭(又称阳新豚),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长期以来,当地群众有饲养阳新番鸭的传统习惯,然而饲养阳新番鸭的规模养殖场效益始终不高,主要原因是鸭传染性浆膜炎发病率高,经过治疗,死亡率虽然很低,但治愈后的番鸭生长速度缓慢,饲料报酬低,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一、番鸭传染性浆膜炎也称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雏鸭(主要是1-8周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呈急性或慢性败血症经过,雏鸭常出现眼分泌物增多,排白色或黄绿色稀粪、共济失调、角弓反张、跛行等症状,剖检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脑膜炎、关节炎为主要特征,死亡率为5%-80%不等。二、流行病学:鸭疫里默氏杆菌可引起多种禽类发生败血疾病。自然条件下最易感的是鸭,1-8周龄的鸭高度易感。鸭场一旦发病很难根除,如果不改善饲养条件和环境卫生,就会引起不同批次的易感日龄的小鸭感染发病。潮湿的南方地区更为严重。由于受不同菌株毒力差异、其他病原微生物的继发或并发感染、环境条件的改变、饲养管理水平等应激因素的影响,本病所造成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明显新疫区高于老疫区,日龄较小的鸭群发病及病死率明显高于日龄较大的鸭群,1日龄雏鸭病死率可达90%以上。本病可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飞沫、尘土经呼吸道、消化道、剌破的足部皮肤的伤口蚊子叮咬等多种途径传播,库蚊是鸭浆膜炎的重要传播媒介。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低温、阴雨、潮湿的季节以及冬季和春季较为多见。卫生及饲养管理条件较好的鸭场常表现为散发且多为慢性。气候寒冷、阴雨,饲养密度过高、鸭舍通风不良,垫料潮湿且未及时更换,场地潮湿、肮脏、从育雏室转移到时育成舍饲养,从温度较高的鸭舍转移到湿度较低的鸭舍,从舍内转移到舍外饲养或池塘内放养,饲料配比不当、缺乏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运输应激,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或并发感染等因素均能诱导和加剧本病的发生和流行。本病常与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并发或继发感染。三、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1、临诊症 该病潜伏期最急性型病例出现于鸭群刚开始发病时,通常看不到任何明显症状即突然死亡。①急性症状 多见于2-3周龄的幼鸭,病程一般为1-3天。其临诊症状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厌食、离群、不愿走动或行动迟缓,甚至伏卧不起、垂翅、衰弱、昏睡、咳嗽、打喷嚏,患鸭表现呼吸困难,部分患鸭缩颈或以喙抵地,濒死期神经症状明显,如头颈震颤、摇头或点头,呈角弓反张,尾部摇摆,抽搐而死。也有部分患鸭临死前表现阵发性痉挛。②亚急性或慢性病例 多见于4-7周龄幼鸭,病程可达7-10d或以上。临诊症状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厌食、腿软弱无力、不愿走动、伏卧或呈犬坐姿势,共济失调、痉挛笥点头或头左右摇摆,难以维持躯体平衡,部分当遇到惊扰时,呈转圏运动或倒退,有些患鸭跛行。病程稍长、发病后未死的鸭往往发育不良,生长迟缓,平均体重比正常鸭低1-1.5kg,甚至不到正常鸭的一半。2、病变特征①最急性型 常见肝脏肿大、充血,脑膜充血,其他无明显肉眼病变。②急性、亚急性或慢性 肉眼病变最为明显,急性病例的心包液明显增多,其中可见数量不等的白色絮状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心包膜增厚,心包膜表面常可见一层灰白色或灰黄色的纤维素性渗出物,亚急性或慢性病例,心包液相对减少。纤维渗出物凝结,使心外膜与心包膜粘连,难以剥离。气囊混浊增厚,上有纤维素性渗出物附着,呈絮状或斑块状,颈、胸气囊最为明显。肝脏表面覆盖着一层灰白色或灰黄色的纤维素性膜,厚薄不均,易剥离。肝肿大,质脆,呈土黄色或棕红色。胆囊往往肿大,充盈着浓厚的胆汁。有神经症状的病例,可见脑膜充血、水肿、增厚,也可见有纤维素性渗出物附着。有些慢性病例常出现单侧或两侧关节肿大,关节液增多,关节炎的发生率有时可达病鸭的40%~50%。少数病鸭可见有干酪性输卵管炎,输卵管明显膨大增粗,其中充满大量的干酪样物质。脾脏肿大。脾脏表面可见有纤维素性渗出物附着,但数量往往比肝脏表面少。肠黏膜出血,主要于十二指肠、空肠或直肠,也有不少病例肠黏膜未见民常。偶见有腹腔积液的报道,蓄积的液体清亮、呈橙黄色。鼻窦肿大的病例,将鼻窦剌破并挤压,可见有大量恶臭的干酪样物质蓄 积。四、预防措施1、加强饲养管理饲喂全价饲料,提高番鸭抗病能力,落实卫生安全措施。2、减少各种应激因素,转群时注意气候和温度的变化,防止小鸭感冒。3、搞好环境卫生,及时清除粪便,注意鸭舍通风保持舍内干燥。4、定期消毒和舍内清洗。5、气候突变或转群,运输时在饲料或饮水中加入适量敏感抗菌药物。6、注射鸭传染性浆膜炎和大肠杆菌二联菌。五、治疗方法:头孢类、氟本尼考、喹诺酮类药物对番鸭浆膜炎都有效果但不能滥用或乱用药物,防止耐药菌株产生及公共卫生安全问题,鸭场一旦发病,迅速采集病料送检,找到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