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沈阳市公安局刑警支队警犬训练大队种犬“派尔西”,于2006年7月31日死亡,现将临床症状、病理剖检、死因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牧羊犬;死亡;剖检
“派尔西”为雄性德国牧羊犬,黑背黄腹,耳号为G-A4667,出生时间为2003年3月21日。 2005年10月27日从德国引进。
1 临床症状
该犬发病前无异常表现,2006年7月31日早7:40工作人员准备喂犬时发现该犬卧地不起,肛门流血,犬病防治人员检查发现病犬可视黏膜苍白、心跳快而弱、胸式呼吸明显、呼吸深而长,并于8:30给该犬注射肾上腺素1支,8:50死亡。
2 病理剖检和诊断
警犬训练大队犬病防治人员于7月31日上午10:20,在公安部沈阳警犬基地两位犬病防治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对该犬进行了剖检。剖检过程全程录像,并对相关病变位置进行了照相。
2.1 病理剖检
该犬体外干净、膘情良好、健壮,除肛门周围有流出的血迹外,周身无外伤,腹部轻微对称性臌胀。沿腹白线切开腹腔,可见腹腔内肠管明显膨胀,整个肠壁呈暗红色,腹腔内有约1 500 mL~1 800 mL深红色液体。经检查发现,结肠(大肠)末端与直肠连接处发生明显扭结,扭结处紫红,打开扭结,扭结处肠壁颜色苍白,扭结360°。直肠段因肠壁血管血液回流严重受阻,肠壁血管出现多处破裂,这也正是肛门出血的直接原因。胃内容物已排空,胃内壁眼观无异常。腹腔内其他器官(肝、脾、肾、膀胱等)及胸腔内器官均正常。根据病况,推测肠扭转发生时间为凌晨4:00左右。
2.2 病理解剖诊断
根据剖检结果,种犬“派尔西”死亡的直接原因为肠扭转(结肠与直肠连接处)。而引起肠扭转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清晨来往车辆和人员活动较多,犬正处于饥饿状态,活动加剧,由不良的运动方式(如突然起坐、跳跃、转身等)引起的。该犬发生肠扭转后,肠道大面积出血、膨气,特别是直肠段肠壁血管破裂,造成大量出血及疼痛性休克,从而引起该犬内脏大面积急性缺血和自体中毒而死亡。
3 病因分析和预防措施
3.1 病因分析
近几年来,随着国外犬的大量引进,过去很少出现的胃肠扭转等内科急腹症时有发生,给养犬业造成了巨大损失,特别是对公安部门引进的不同品种警用犬造成的危害更为严重。据不完全统计,从2002年至2006年短短的4年时间里,公安部直属的4个警犬基地因胃肠变位(扭转)引起的警用犬死亡就有20余头之多,而且大多是繁殖用犬,如果再加上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所属警犬基地、警犬队,因此病死亡的警用犬数,将要远远高于这个数字。这不仅仅造成了上百万元的巨大经济损失,而且影响了我国警犬事业的发展。因此,对该病的发病原因和防治措施的研究越来越引起相关专业人员的重视。
犬发生肠扭转的病因与母犬分娩时的腹压增大有关,与高营养的饲喂、不当的饲养方式(如犬饲喂后可以大量自由饮水、人为的大量活动等),缺乏适当的运动,不良的运动方式(如突然起坐、跳跃、转身等)有关,与继发于某些能引起剧烈腹泻的传染病、代谢紊乱,以及遗传因素和机械作用等有关。
近几年因该病死亡的警用犬大多数发生在夜间,特别是凌晨4时到5时,而且体质、发育良好,多数为成年犬,死亡突然。
经过对本例及以往几例死亡警用犬的病因分析,造成犬胃肠变位(扭转)的发生是多因素的,过食或长期饲喂高营养的饲料、缺乏适当的运动和不良的运动方式与该病的发生关系最为密切;另外,鉴于发病犬多为进口犬,因此,不同的饲养管理方式、饮食方式和习惯,以及遗传等因素也与该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3.2 预防措施
针对上述可能的发病原因,首先,要加强饲养管理,特别是对于进口犬,在引进犬的同时,更要引进外国的饲养技术、管理方法,保证犬在相当的一段时间里,在饮食习惯、活动方式等方面与在外国时的一致性,并逐渐过度到适应我国的饲养管理方式;其次,要选择富有营养,不易产酸、产气,饮水后不易膨胀的饲料,并避免过饱饲喂;再次,对于繁殖用犬,要经常散放,合理运动,保证体质强健,适应剧烈或突然的体位变化,但严禁饲喂后立即剧烈或大量运动,避免不当的机械作用;第四,加强对那些易于继发该病的疾病和易于引起代谢紊乱疾病的防治,如犬瘟热、细小病毒感染、冠状病毒感染、肠炎、中毒、肠套叠等;最后,要注意遗传方面的因素,对于那些易于发生胃肠变位(扭转)和过于敏感的犬种要加强改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