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微循环由微动脉、毛细血管网、微静脉(三者合称微血管)及流动其内的血液构成。微循环理论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微循环的功能障碍引起,中草药发挥作用是通过调节微循环使其处于正常的功能状态而起到治疗的目的。本文就微循环理论中中草药的抗菌作用机理综述如下,旨在抛砖引玉。
目录
1.微循环及微血管的概念
2.微循环正常的意义
3.中药对微循环的作用
关键词
微循环中草药抗菌作用
正文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扶正祛邪”是中(兽)医学防治疾病的基本思想。“正”,指正气,即保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消除致病因素的抗病能力;“邪”,指邪气,即一切引起生理功能紊乱的致病因子。即中草药在防治疾病时,是以调动机体的反应性、提高免疫功能和防御功能而祛除病邪,康复机体[1]。中草药抗菌作用机理亦是如此,少数是其有效成分直接作用于菌体,大多数是激发调动动物机体内在的抗菌积极因素,以及降低细菌毒力和减轻细菌对组织细胞的破坏作用等途径起到抗菌作用。在微循环理论中,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微循环的功能障碍引起,中草药发挥作用是通过调节微循环使其处于正常的功能状态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1.微循环及微血管的概念
微循环由微动脉、毛细血管网、微静脉(三者合称微血管)及流动其内的血液构成。微血管内壁是由内皮细胞围成的,它不仅是构成血管组织间屏障的重要成分,而且在调节机体内环境的稳定、维持正常生理和免疫功能、以及介导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等方面都发挥主要的作用。
2.微循环的正常的意义
2.1微循环的改善可以改善细胞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环境。
细胞化学环境的改善有利于细胞代谢产物排出和营养物质的获得,从而减轻细菌感染引起的机体的损害,并使机体获得必需的营养物质。此外微血管有节律的收缩可以释放多种物理因子,微血管壁还可以摄取并转化和灭活血液循环中许多活性物质,保持局部组织中各种激素的一定浓度比[7]。
2.2微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局部激素能增强巨噬细胞吞噬能力、促进白细胞的活化。
有关微血管功能与机体免疫水平间的研究结果证明,微血管不仅仅是血管内外物理学屏障,还具有重要的多方位的免疫学功能。内皮细胞功能众多,可分泌20多种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如前列腺素(PGs)、血栓素A2(TXA2)、一氧化氮(NO)、纤维黏连蛋白(Fn)、内皮素(ET)、IL-1、IL-6、TNF-α、IFNγ、ICAM-1、E-选择素(selectin)、P-选择素(selectin)等[2]。其中黏附分子介导EC与不同白细胞亚群间相互作用,这样既决定了进入组织的白细胞类型,又决定了白细胞进入组织的数量以及白细胞的定向游走,进入特定组织能否产生免疫应答[3];Fn作为一种趋化因子和免疫调理生物活性因子,除可参与细胞和细胞间的粘连、调节细胞运动外,尚可发挥非特异性免疫调理作用和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NO作为机体非特异性防御反应系统的组成部分,起着免疫效应分子和免疫调节剂的作用[4]。免疫细胞上亦存在有微血管壁细胞分泌的许多局部生物活性物质的受体,EC被激活后合成分泌的细胞因子IL-1、IL-6、TNF、IFNγ等,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途径,调节机体造血功能,参与机体的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增强机体免疫力。在正常状态下,在各组织器官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中所含的血栓调节蛋白(TM)具有免疫增强剂特性[4]。此外,EC被激活,可使血小板激活因子(PAF)含量显著增加,而PAF是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白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强激活剂[5]。在体内抗原与抗体、吞噬细胞与病原的结合率也要依赖微血管的节律性舒缩活动所提供的振动作用。
2.3其他
微血管壁的振动有类似摇床的功能,可以促进嗜中性白细胞、巨噬细胞与病原,嗜酸性白细胞与抗原抗体复合物,抗原与抗体之间的充分接触。
3.中药对微循环的作用
3.1药物对微循环的调节作用
寒、热、温、凉是中药的四种基本药性,药物可以通过寒热温凉来调节微循环,一般而言温热药具有强心、升高血压、提高微血管的血流量及提高微血管子路运动的振幅、有助于组织细胞代谢功能的改善;寒凉药多具有降低血压,降低微循环的血流速度,降低组织细胞的代谢水平[7],药物通过这两种作用使微循环保持正常的功能状态,起到对炎性产物的移出和对病原的吞噬作用。细菌感染机体后常呈现出一副热性病的征象,于是人们就想到了清热解毒类药物,同样在临床上治疗细菌性疾病时也是常用清热类药物。中医上的热,用微循环理论可解释为体表微血管开放数增加,血流量增加,而寒凉药可以降低血压,降低微循环的血流速度可用于治疗热性病,与临床应用相符,也与中医理论“热则寒之,寒则热之”相符和。
3.2中药对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高血压、缺氧等致病因素可引起 VEGS 产生过多的氧自由基(OFR)而 OFR不但能通过对生物膜中多价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过氧化作用引起细胞损伤,而且还能通过脂质过氧化(LPO)分解代谢产生脂质过氧化物(MDA),促使蛋白质交联聚合反应引起细胞损伤[8]。王胜春等研究发现中药五子降脂胶囊能有效地降低粥样动脉硬化(AS)家免的血清胆固醇与甘油三酯,能降低MDA对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损害,降低全血粘度和纤维蛋白含量,使AS家兔血清TXB2下降,6-酮PGFla值升高,两者平衡失调得以恢复,五子降脂胶囊能升高家兔血清睾酮,调节性激素水平,这有益于HDL对内源性脂质的清除,证实它对AS家兔有较好的治疗作用[9]。其它有些中药,如西红花总甙能明显减少胆固醇及胆固醇脂在动脉壁中的沉积,降低脂质过氧化物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减缓由于血脂升高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10]。也有人在用红参对培养细胞和细胞增殖的生理活性作用的研究中发现,红参能使培养的HUVEGS分泌内皮素-1的下降,而使 NO白细胞介素-1β和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tPA)等生理活性剂增加,从而增加内皮细胞的活性,改善VECS 的功能。
3.3中药可中和内毒素并减轻内毒素对微循环的伤害
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细菌死亡或繁殖时释放出来的一种生物活性很强的物质,其本质是脂多糖(LPS),本身无毒性作用,但其进入微循环后,可导致各种严重后果。对严重感染性疾病,抗菌药能杀灭细菌,但不能拮抗菌体溶解后产生的内毒素,细菌杀灭得越多,产生的内毒素也越多[11]。吴筱芳等(1996)的研究认为内毒素对微循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小剂量的内毒素进入体内可引起发热(热原反应),较大剂量的内毒素进入血流后,开始可使血管收缩,然后又可使其舒张,并损害血管内皮细胞,造成微循环障碍;表现为供血不足,血压下降,严重者引起内毒素性休克,还会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引起炎症,使血小板聚集,激活凝血因子,最终引起纤维蛋白沉淀,出现出血和坏死,这可引起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ultipleOrganDysfunctionSyndrome,MODS) [12]。中草药抗菌的优势就在于不仅对血管内皮细胞起到保护作用还可以中和细菌毒素。马守江等(1992)报道,连翘有抗内毒素作用,能拮抗内毒素所致的溶血,提高家畜对内毒素的致死的耐受性,促进小鼠内毒素血症降低[16]。鱼腥草注射液在体外有直接抗内毒素作用,并能明显降低内毒素所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家兔肾小球微血管的检出率,减少微血栓密度[13]。王志强等(2000)报道,天麻、天南星、全蝎、僵蚕、蝉蜕、朱砂等也具有对抗破伤风外毒素的功能[14]。此外,地锦草有中和白喉杆菌外毒素的作用,板蓝根、青蒿、鸭跖草具有抗细菌内毒素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