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副粘病毒病是1997年以来在江苏、浙江等地养鹅地区新发现的一种具有高度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传染病,其病原为副粘病毒。各种日龄的鹅均有易感性,但日龄越小易感性越高,传播范围广,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是大面积爆发,难以控制的流行传染病,也是养鹅业危害较为严重的一种疾病。现对该病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学变化、临床诊断及其防治进行综合阐述。
1 病原学
该病病原是副粘病毒科、副粘病毒属的鹅副粘病毒。圆形有囊膜、大小不一,平均直径120nm。表面有纤突结构,具有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基因组为单股负链RNA。病毒的抵抗力较弱,阳光照射、腐败、干燥环境、室温以上温度下均容易灭活。在低温、阴湿条件下生存较久。绒尿液中的病毒在冻结条件下可以存活一年以上。常用消毒药可在数分钟内灭活病毒。病毒存在于病鹅的肝脏、脾脏、肾脏、胰脏、脑以及消化道、气管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中。
2 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各种品种、不同年龄的鹅都能发病,但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雏鹅死亡率可达100%,一般发病率在30%,死亡率在10%。鸡对该病原易感,鸭不易感。
发病季节:四季都能发生。
传染源:从疫区引进带毒鹅是发病的重要原因,病鹅胴体、内脏、排泄物、分泌物以及污染的饲料、水源、草地和用具均能传播该病,该病可垂直传播。
传染途径: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或者粘膜的损伤均能造成该病感染。
3 临床症状
病鹅初期精神不振,采食、饮水减少,拉白色、水样稀便,可有暗红色、黄色、绿色或墨绿色。部分病鹅时常甩头,并发出"咕咕"的咳嗽声。病情加重后,病鹅双腿无力,蹲伏地上或跛行。减食或拒食,体重减轻,漂浮水面。后期病鹅极度衰弱,浑身打颤,眼睛流泪,眼眶及周围羽毛被泪水湿润,有时鼻孔流出清水样液体,最终病鹅相互拥挤在一起,远离其他尚能行动的鹅,并渐渐衰竭而死。后期部分幸存的病鹅有扭颈、仰头或转圈等神经症状。发病后6~7天好转,9~10天康复。产蛋的鹅停产,经过疫苗注射可以恢复产蛋。重症病鹅及病死鹅泄殖腔周围羽毛常沾染大量白色粪便。
4 病理学变化
4.1 剖检变化
病鹅皮肤淤血:食道粘膜,尤其是下端有散在芝麻大小灰白色或淡黄色结痂;肝脏肿大、淤血、质地较硬、有大小不一白色坏死灶;胰腺出血并可见实质中有粟粒大小白色坏死点;脾脏肿大、淤血、有坏死灶;肾脏肿大,色淡;腺胃粘膜水肿增厚,粘膜下有白色坏死或溃疡,部分病鹅腺胃及肌胃充血、出血;盲肠扁桃体肿大,明显出血;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粘膜有淡黄色或灰白色芝麻大至豌豆大痂块,剥离后,呈出血面或溃疡面,部分病鹅肠道粘膜呈块状或广泛的针尖样出血,肠道病变以小肠下段的回肠部分最多见。
4.2 病理组织学检查
可见肝细胞严重水泡变性或脂肪变性,并且大量坏死溶解;脾脏淋巴细胞坏死,脾小体消失;腺胃及肠道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肠内容物含有大量脱落的上皮细胞,部分病鹅肠粘膜固有层充血、出血:肾小管上皮细胞颗粒变性,有的上皮细胞坏死、脱落;胸腺、法氏囊淋巴滤泡髓质区淋巴细胞严重变性、坏死;脑表现非化脓性脑炎变化,血管周围淋巴间隙扩张,神经胶质细胞弥漫性或呈灶状增生,部分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5 诊断
5.1 临床诊断
该病的诊断首先根据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鹅群发病不分季节、日龄,雏鹅发病用小鹅瘟血清治疗无效,同时,鸡群可能发病。
本病的临床特征是消化道症状明显,大便稀薄,或有神经症状。雏鹅的感冒样症状如眼流泪,鼻流涕,呼吸粗厉十分明显。同时病理变化以肠道病变突出,出血或结痂,雏鹅以出血为主,实质器官的病变以脾脏较大的圆形白色坏死灶,胰腺较小的白色坏死灶为特征。小鹅瘟的特征性变化在肠道纤维素性肠栓。具有以上特征症状和病变时可以初步诊断为鹅的副粘病毒感染。
5.2 实验室诊断
包括鸡胚接种、雏鹅感染以及HI和HA等试验。
5.2.1 胚接种试验 11~12日龄的SPF鸡胚或12~14日龄的非疫区鹅胚,于绒尿腔接种内脏或脑组织研磨病料0.2mL,接种胚一般在接种后36~48h内死亡。之后无菌取胚胎病变典型的绒尿液,冷冻保存,用于病毒鉴定。死胚的典型病变是:全身充血,翅尖、颈部和胸部皮肤毛孔鲜红出血点,脑部特别是小脑出血严重。
5.2.2 雏鹅感染试验 与自然感染的成年鹅或雏鹅一致。消化道病变突出,从食管到直肠,粘膜出血。实质器官的病变以脾脏较大的圆形白色坏死灶,胰腺较小的白色坏死灶等。
5.2.3 HA(血凝试验) 副粘病毒可以凝结多种动物红细胞,对鸡、鸭、鹅、鸽等禽类红细胞的血凝价较高,作直接血凝(HA)试验。将待鉴定的绒尿液病毒用灭菌生理盐水倍比稀释,每个稀释度0.025mL,同时设阴性对照,加入等体积1%健康鸡的红细胞悬液,振荡器混匀,室温作用5min后检查,之后每5min检查一次,观察到60min,判断结果。
5.2.4 HI(血凝抑制试验) 以NDV阳性血清作血凝抑制(HI)试验。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结果表明,用特异免疫血清可以中和血凝抗体。将已知抗血清倍比稀释,每孔加入0.025mL,同时设阴性血清对照,第一排每孔加入等体积含有4个凝集单位的被检病毒液,第二排每管加进等体积含有4个凝集单位的已知副粘病毒。混匀后置37℃作用20min,加入1%鸡的红细胞悬液,每孔0.5mL,混匀后置室温下作用15min,每5min观察一次,到60min为止。如果已知抗血清对已知副粘病毒的抑制价相近,并且不被已知的阴性血清所抑制,可以认为被鉴定的病毒就是副粘病毒。
6 防治
6.1 疫苗防疫
利用当地发病鹅分离到的毒株,接种绒尿液,经过福尔马林灭活,加入适当的油佐剂制成油乳剂灭活苗。
6.1.1 种鹅免疫注射 产蛋前2周,胸肌肌肉注射0.5mL/羽。一周产生抗体,维持6个月左右,高峰在1.5~2个月。在免疫期内,所产的种蛋孵化的小鹅在2~3周内因为具有母源抗体,可以抵抗感染。
6.1.2 雏鹅免疫注射 未免疫种鹅所产种蛋孵化的雏鹅,应当在7日龄进行免疫接种,每鹅肌肉或者皮下注射0.3mL油乳剂灭活苗。接种后10天内隔离饲养,防止雏鹅免疫力产生之前被感染。
经过免疫注射种鹅的种蛋孵化出的雏鹅,由于体内存在母源抗体,应当在15~20日龄进行肌肉免疫注射油乳剂0.5mL/羽,免疫期3个月。在此以后,应当再次接种。
6.1.3 后备种鹅的免疫注射 第一次免疫注射:在雏鹅阶段进行过免疫接种或在青年时期进行免疫接种,肌肉注射油乳剂0.5mL/羽。第二次免疫注射在产蛋前2周再次注射0.5mL/羽。免疫期6个月。
6.1.4 鹅群紧急预防注射 鹅群发病以后,先将病鹅隔离,对认为健康的鹅进行接种。
6.2 抗血清的紧急防治
1~7日龄雏鹅1~1.5mL/羽,皮下注射:10日龄以上雏鹅按2mg/kg,皮下注射,一般1次能见效,重病鹅隔3天再注射1次。
6.3 综合防制措施
6.3.1 引进新鹅的生物安全措施 买鹅之前,先要了解疫情。不要到疫区购买任何年龄的鹅。为了安全起见,购进雏鹅或者后备种鹅要立即接种疫苗,不要和已有的鹅群混养,应当隔离饲养10天以上,等这些注射了疫苗的鹅有了免疫力以后再放牧。
6.3.2 定期免疫注射 每隔一定时期要找兽医,再次注射疫苗,保证鹅群维持较高的免疫水平。
6.3.3 远离病鹅 不到别的鹅群放牧地放牧,不在很长的流水河中放养。保持鹅舍清洁干燥,定期消毒。不要让他人访问鹅群,也不要让其它动物接触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