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行病学
1、传播途径主要是被曲霉菌污染的饲料和垫草,也可经被污染的孵化器传播。
2、 本病主要发生于幼龄小鸭。
3、 本病多呈急性经过,发病率很高,造成大批死亡,大鸭多呈散发。
二、 临床诊断
1、 病初体温无变化,但精神沉郁,缩颈嗜眠,不喜行动,食欲减少,好饮水。
2、 头部水肿 30%-40%的病鸭头、眼睑和上颈部均发生明显水肿。
3、 双眼病变
多发生于一侧,先流泪,并由内眦部流出带有小气泡的透明水样液,后则口下眼睑粘着闭锁,眼结膜囊内有灰白色或黄色干酪状物阻塞,角膜浑浊,逐渐失明。
4、 口腔内有白喉样膜状物
口角、咽喉等处均可见附有较厚的灰白色或黄色伪膜状物,剥离后常见有出血烂斑。
5、 病鸭常发咳嗽,单咳一声或连咳数声不止,每分钟呼吸30次以上。当呼吸困难时,病鸭将头向上伸直,把口张开,用力吸气,并发出咯咯叫声和粗大喘鸣声。
6、 跛行
此为慢性病型主要症状之一,约占10%,以左脚发病较多,有时也发生于两脚。病鸭患肢不能负重,行动困难,以至出现跛行,严重者将患肢向后伸直,拖地而行,趾间膜收缩,针刺无痛感。如发生于两脚时,则见两脚均向后伸展,张开两翅,俯伏地上。
7、 濒死表现
病鸭一般经3~4天死亡,临死时头颈向上后方弯曲,两脚向后方伸直,全身痉挛,在地上旋转数周而死亡。
三、 病理变化
1、头颈部、两翅和尾部皮肤都有暗红色出血斑,切开颈部皮下有黄色胶冻浸润,全身皮下和肌肉出血,口腔内和左右两颊部粘膜均有灰白色或黄色的麸皮状伪膜附着,剥离后常见出血或糜烂。
2、鼻粘膜上的伪膜剥离后鼻道粘膜呈弥漫性出血。
3、喉头出血,也有坏死伪膜附着.
4、 气管上2/3部位粘膜严重出血,并有3~4个圆形灰白色或稍带黄色膜状物,难以剥离。
5、肺和气囊中有结节状物和霉菌团。
6、腺胃粘膜常有出血烂斑,或与肌胃交界处发生大小不同的出血溃疡。
四、 防治措施
1、 预防:
(1)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卫生环境,特别是鸭舍的通风和防潮湿。
(2) 不用发霉的垫料和禁喂发霉饲料。
(3)加强消毒最好隔日消一次毒。
2、 治疗:
(1)在饲料中拌入制霉菌素,按每80只雏鸭一次用50万单位,每天两次,连用四天
(2)口服碘化钾,每升饮水加碘化钾5-10克,连用三天。
(3)口服灰黄霉素,每只鸭500毫克,每天两次,连服四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