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兽药技术 » 新药研发 » 正文

蒲公英防治奶牛乳房炎的研究应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7-04-10  来源:兽药市场指南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772
蒲公英在历代医学典籍中名称繁多,诸如凫公英、蒲公草、耩褥草、仆公英、仆公罂、地丁、金簪草、孛孛丁菜、黄花苗、黄花郎、鹁鸪英、婆婆丁、白鼓丁、黄花地丁、蒲公丁、黄花草等。各地所产本属植物均作为蒲公英入药,商品蒲公英通常含有2~4种蒲公英属植物,主流品种为蒲公英(蒙古蒲公英)、碱地蒲公英、东北蒲公英、白缘蒲公英、反苞蒲公英、兴安蒲公英。蒲公英归肝、胃经。味苦、甘,性寒,为清热药,清热解毒,利尿散结。
奶牛乳房炎是奶牛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根据萧定汉先生资料表明,奶牛乳房炎占奶牛总发病率的21%~23%,由于乳房炎造成奶牛淘汰占总淘汰率的9%~10%。在奶牛群中,隐性乳房炎更为普遍。据调查北京奶牛隐性乳房炎阳性率为62.7%,乳区阳性率为31%。奶牛隐形乳房炎难以发现,更难治疗,特别是治疗过程中由于使用抗生素和化学药品,在牛奶中形成药残,直接威胁人民的生命安全。所以寻求一种安全、高效、方便、廉价而又无药残的药物,已成为当务之急。经过探索,人们把目光锁定在传统中药——蒲公英之上。在中国古典医学典籍中,蒲公英一直是治疗乳房炎的首选药物,近年来人们在应用蒲公英治疗乳房炎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拟就蒲公英治疗乳房炎的相关内容概述如下。
一、蒲公英化学成分
蒲公英根含多种三萜醇,为蒲公英甾醇、蒲公英赛醇、蒲公英醇、蒲公英苦素、β-香树脂醇、胆碱、咖啡酸、有机酸、果糖、葡萄糖、葡萄糖甙以及树脂、橡胶等。蒲公英全草含肌醇、甾醇、天冬酰胺、苦味质、皂甙、树脂、菊糖、胆碱和果胶,蒲公英叶含叶黄素、蝴蝶梅黄素、叶绿醌、维生素C、D。
凌云等利用溶剂提取硅胶柱层析,对兴安蒲公英(Taraxacum falcilobum Kitag.)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分离并鉴定出5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伪蒲公英甾醇乙酸酯、咖啡酸(caffeic acid)、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木犀草素-7-O-葡萄糖苷和胡萝卜苷。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得,它们是蒲公英属植物中的主要化学成分。
凌云等对蒲公英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从中分得咖啡酸和绿原酸,他们认为测定蒲公英的含量可作为评价蒲公英质量的依据。他们测得国内常用蒲公英的17个品种和12种商品药材中咖啡酸和绿原酸的含量差别很大,其中含量较多的白缘蒲公英含咖啡酸0.402毫克/克、绿原酸37.819毫克/克,西藏蒲公英含咖啡酸0.350毫克/克、绿原酸14.1809毫克/克。
国外蒲公英化学成分的研究最早见于1912年,Power等从药用蒲公英(欧蒲公英,Taraxacum officinale Wigg.)的根中分得对羟基苯乙酸、咖啡酸和胆碱, 从不溶于水的树脂中得到蒲公英甾醇。以后又有学者不断从该种及其它品种中提取出许多化学成分。
二、蒲公英治疗乳房炎的作用机理
蒲公英的广谱抗菌作用已经得到多方面的证实,特别是对金葡菌、溶血性链球菌等有较强的杀灭作用。近期关于蒲公英含有绿原酸的研究,提供了抗菌的理论依据。
乳腺分泌乳汁,排出不畅是引起乳房炎的一个主要诱因,而蒲公英有“疏通乳脉管之阻塞,促进泌乳的作用”,因此可以促进乳腺恢复正常机能。蒲公英不仅治疗乳房炎,也可提高产奶量。
奶牛产后和高产期间免疫力低下,也是乳房易受细菌侵袭而引发炎症的原因,这一点已为王秋芳先生等所证实。蒲公英则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全身抗病力,有利于机体恢复。
蒲公英有利尿作用,利于体内水分排出,便于消除乳房肿胀。同时蒲公英还可以调节雌性内分泌功能,具有催乳、通乳作用,可用于泌乳不畅所致的乳房肿,也有利于乳腺炎的恢复。
三、毒理学
蒲公英毒性较低,煎剂口服的小鼠急性毒性LD50未测得。小白鼠静脉注射蒲公英注射液的半数致死量为(58.88±7.94)克/千克体重,腹腔注射为(156.3±9.0)克/千克体重。小鼠、兔亚急性毒性试验对肾脏可出现少量管型,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
四、对药理作用的研究
有关蒲公英的药理作用的研究较多,但一般均应用全草的粗提物或注射液,主要药理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广谱抗菌作用蒲公英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真菌、螺旋体和病毒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蒲公英的热水煎剂对肺炎双球菌、脑膜炎球菌、白喉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及绿脓杆菌亦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蒲公英的煎剂或醇提物对结核杆菌、炭疽杆菌、单纯疱疹病毒、ECHO11病毒、钩端螺旋体亦有抑制作用,对各种皮肤真菌和幽门螺杆菌有抑制作用。
蒲公英对金葡菌、表皮葡萄球菌、卡他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有较强的杀灭作用,磺胺增效剂TMP可增强其抗菌作用,其热水提取物(1克/毫升)可使金葡菌的细胞膨大,细胞壁增厚,核糖体聚集成块,有的细胞壁破裂,胞质渗出。说明蒲公英的抗菌作用机制一方面通过抑制细胞壁合成,另一方面是通过抑制蛋白质和DNA的合成来实现的。
蒲公英注射液试管内对金葡菌耐药菌株、溶血性链球菌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对伤寒杆菌及卡他球菌也有一定杀菌作用。本品醇提液1:400能抑制结核菌,但煎剂1:100无效,其1:80的水煎剂能延缓 ECHO11病毒细胞病变,醇提物(31毫克/公斤)能杀死钩端螺旋体,对某些真菌亦有抑制作用,对幽门弯曲杆菌有良好的杀灭作用。
蒲公英含有绿原酸,文献报道,绿原酸和异绿原酸对多种致病菌和病毒有较强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同时绿原酸有利胆、降压、抗菌、消炎及升高白细胞、显著增加胃肠蠕动和促进胃液分泌等药理作用,还具有与肾上腺素类似的作用。绿原酸的水解产物咖啡酸也具有升白、止血、利胆、抑制单纯疱疹病毒之功效。
据文献报道绿原酸乙酯具有植物生长素样活性。最近报导,德国Free大学E.Eich教授在研究有些植物次生代谢物作为抗逆转录病毒剂时,认为绿原酸是有希望成为抗艾滋病毒(HIV)的先导化合物。这与英国专利报道的杜仲树皮或叶的碱性提取物治疗和预防艾滋病毒感染很有效果的结论相一致。
2.通乳作用 蒲公英叶有疏通乳脉管之阻塞,促进泌乳的作用,口服液浸剂可促进乳汁的分泌,中医亦认为蒲公英有促进乳汁分泌的作用。蒲公英提取物总黄酮具有类似抗氧化自由基的作用,具有催乳作用,也可用于泌乳不畅所致的乳房肿胀。
通乳散结散是以民间验方为基础研制而成的中药外用散剂,由蒲公英、紫花地丁等中药组成。具有清热散结、疏通乳络的功效。临床外敷治疗哺乳期乳房胀痛、排乳不畅等症,疗效较好。张炳洋等采用动物实验研究了通乳散结散的抗炎作用。结果表明,以蒲公英为主药的通乳散结散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及醋酸所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能显著扩张小鼠耳廓微循环细动静脉血管,改善小鼠耳廓微循环供血状况。与对照组比较P<0.01。提示以蒲公英为主药的通乳散结散对乳汁不畅所致炎症反应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3.利胆保肝作用 蒲公英注射液或乙醇提取物十二指肠给药,能增加大鼠的胆汁分泌量,注射液灌胃也有利胆作用。水煎剂和注射液有降低CCL4所致大鼠GPT(谷丙转氨酶)的升高作用,并有减轻肝小叶坏死和肝细胞变性的作用。对HBSAg(乙肝表面抗原)也有抑制作用。最近的研究表明,蒲公英对大鼠急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蒲公英可拮抗内毒素所致的肝细胞溶酶体和线粒体的损伤,解除抗生素作用后所释放的内毒素导致的毒性作用,故可保肝。
4.抗肿瘤作用 日本学者研究欧蒲公英热水提取物(Tof-cFr),经鉴定为多糖,具有宿主细胞调节的抗肿瘤作用。与香菇多糖的抗癌机制相似,是一种免疫促进剂,腹腔注射Tof-cFr可使小鼠的肿块变小。
5.免疫促进作用 蒲公英具有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其煎剂在体外能明显提高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王秋芳等选用蒲公英、益母草等中药组方,对患隐性乳房炎的泌乳黑白花奶牛进行阶段性添加试验,测定淋巴细胞转化指数、中性粒细胞吞噬力、红细胞C3b花环、免疫复合物花环及花环促进率和抑制率,并检测隐性乳房炎转阴情况。结果表明,隐性乳房炎患牛细胞免疫功能降低。用药后细胞免疫功能明显提高,隐性乳房炎显著好转,有效率达83%。
6.其它作用蒲公英煎剂能提高兔离体十二指肠的紧张性并加强其收缩力,临床亦认为有健胃作用。蒲公英制剂低浓度时直接兴奋蛙心,高浓度时则呈抑制作用,蒲公英有利尿作用,推测这两方面作用均与其含K+有关;欧蒲公英的提取物对离体动脉条低浓度有收缩作用,而高浓度则舒张血管,目前蒲公英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五、临床应用
蒲公英临床应用广泛,中医认为其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和利尿通淋的功效。用于疔疮肿毒、乳痈、瘰疬、目赤、咽痛、肺痈、肠痈、湿热黄疸、热淋涩痛。常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胆囊炎和急性黄疸性肝炎、疮疖痈肿以及胃炎和消化道溃疡。蒲公英鲜品外敷或制成口服液对外科的各种炎症、中耳炎、结膜炎和烧伤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治疗作用。蒲公英亦可治疗各种皮肤真菌感染。无论在医学还是兽医学,治疗乳房炎是它特有的作用。
(一)中药经典论蒲公英主治乳痈
《本草求真》:蒲公英,能入阳明胃、厥阴肝,凉血解热,故乳痈、乳岩为首重焉。缘乳头属肝,乳房属胃,乳痈、乳岩,多因热盛血滞,用此直入二经,外敷散肿臻效,内消须同夏枯、贝母、连翘、白芷等药同治。(黄宫绣)
《本草正义》:蒲公英,其性清凉,治一切疔疮、痈疡、红肿热毒诸证,可服可敷,颇有应验,而治乳痈、乳疖、红肿坚块,尤为捷效。鲜者捣汁温服,干者煎服,一味亦可治之,而煎药方中必不可缺此。(张山雷)
《本草经疏》:蒲公英,其味甘平,其性无毒,当是入肝入胃,解热凉血之要药。(缪希雍) 
《中药大词典》:蒲公英清热解毒,利尿散结。治急性乳房炎,淋巴腺炎,瘰疠,疔毒疮肿。(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临床手册》蒲公英用于乳痈乳肿,疔疮热毒,肺痈咳吐脓血痰,……蒲公英对热毒所致的乳痈肿痛、疔疮有良好的效果,可单独煎汁内服,或外敷局部;也可配合其他清热解毒药同用。(上海中医学院方药教研室)
《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乳痈初起:蒲公英100克至200克。用法:水煎服。外用蒲公英渣敷患处。一日三服、三敷。(中医研究院)
《中兽医手册》蒲公英清热解毒散结的作用很强,常用于疔毒及乳痈,……蒲公英叶有疏通阻塞乳腺管作用,故治乳腺炎有效。(河北中兽医学校)
(二)蒲公英治疗乳房炎的应用实践
1.《中兽医治疗学》:治疗牛奶痈方,新鲜蒲公英0.5千克 木芙蓉花200克,共煎水,加热酒250克,连服三剂,胎前产后都可服用。
2.萧定汉在《奶牛疾病监控》一书中重点介绍了两个治疗乳房炎的中药方剂:
方一金蒲汤:金银花80克、蒲公英50克、连苕50克、紫花地丁50克、陈皮40克、青皮40克、生甘草30克白酒适量为引,水煎去渣,取汁内服每日一剂,重病日服2剂。
方二当归50克、蒲公英50克、紫花地丁50克、连苕50克、鱼腥草50克、荆芥50克、川芎50克、薄荷50克、大盐50克、红花50克、苍术50克、通草50克、甘草50克、大香50克,加水,每次加食醋1千克,煎汤至800毫升,局部温敷,一剂煎6次,每次敷30~40分钟。
3.刘纯传等用复方蒲公英煎剂液内服治疗临床型乳房炎126例,总有效率为94.44%,病原菌转阴率为40%。
4.中兽医研究所研制的复方蒲公英煎剂:由蒲公英、金银花、黄芪、板蓝根、当归、丹参等中药组成,口服。治疗临床乳房炎126例,与抗生素类药治疗相比,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5.山西省兽医研究所研制的双丁注射液:由蒲公英,紫花地丁,赤芍等组成。肌肉注射或乳头注射治疗临床乳房炎,同抗生素类药对比,有效率、细胞转阴和局部消肿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6.张余森等发现不同剂量蒲公英注射液肝腧穴注射后,奶牛乳房炎的痊愈率为26.19%,总有效率为90.47%,在同等剂量下不论肌肉注射还是肝腧穴注射其疗效均无显著差异(P>0.05)。
7.何静荣等发现复方蒲公英煎剂、乳痈散、双丁注射液和瓜蒌散对金葡菌、表皮葡萄球菌、牛棒状杆菌、大肠杆菌、乳链球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
(三)用法用量
《中兽医手册》记载马牛八钱至一两、内服,笔者认为兽医典籍记载的剂量偏小,蒲公英在人医使用剂量比较大。如《中药大词典》内服:煎汤,15~50克(大剂量100克)捣汁或入散剂。《中药临床手册》一般用量与用法:15~50克煎服。成人体重一般为60千克,马牛体重一般以300千克计,黑白花泌乳奶牛体重一般为600~700千克。所以,马、牛的内服适当剂量应为50/60×300=250克,而泌乳奶牛适当的用量应为50/60×600=500克。这一用量也符合《中兽医治疗学》(中国农科院中兽医研究所编)介绍的剂量。小白鼠静脉注射蒲公英注射液的半数致死量为(58.88±7.94)克/公斤,因此500克对奶牛是绝对安全。
蒲公英用于治疗乳房炎,有多种用法,可单用,也可配合其它中药使用。可做成煎剂、散剂口服,也可用提取液制成注射剂肌肉注射或乳房灌注,亦可静脉注射,还可以制成透皮剂外敷使用。应视临床症状情况亦可用多种方法同时使用,但静注时需注意注射速度,防止出现过敏反应。对化脓性乳房炎可以配合金银花、鱼腥草使用,慢性乳房炎可以配合黄芪使用,而出血性乳房炎可以配合茜草使用等。
蒲公英治疗奶牛乳房炎已经在一些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广泛展开,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在理论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蒲公英制剂上还应提高探索,临床应用方面也需要推广,在使用中也可能出现一些问题,但蒲公英在防治奶牛乳房炎上的作用,是其它药物所不能代替的。
(作者:任同斌 天津市必佳动物科技药业有限公司)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