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兽药技术 » 新药研发 » 正文

中药的三个认识误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7-03-21  来源:中国兽药114网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234
开发兽医中药,首先要对中药有一个科学理性的认识。对于中药,人们往往很容易形成过褒或过贬两种偏见。过于贬损有碍兽医中药的发展,自不必说;不符合科学实际的褒扬,也会形成认识误区,同样不利于兽医中药的发展。下面,仅就后者举几种偏见或几个认识误区谈谈笔者的观点。
认识误区之一:中药无毒副作用,无残留,不会产生抗药性。其实,很多中药不仅有毒,而且毒性很大,如砒霜、马钱子、巴豆等。据报道,有的中药甚至还有促癌致癌作用,如续随子、射干、芫花、泽漆、苦杏仁、曼陀罗、三棱等。已有的试验还表明,大多数中药都可能不同程度地导致病原微生物产生抗药性。因此,我们只能相对而言,中药比西药毒副作用小,不易在动物及其产品中形成有害残留,不会像抗生素等西药那样易导致病原微生物产生抗药性;而不能绝对地说中药无毒副作用,无残留,不产生抗药性。
“是药三分毒”。药物,不论是中药还是西药,也不论书上标明“有毒”还是“无毒”,都具有利弊两重性,既有对人或动物有利的一面,也有对机体不利的一面,就看人们如何把握和应用它们了。
近年来,因服用含马兜铃酸中药而导致的不良反应时有报道,在国内外引起关注。马兜铃酸引起不良反应(ADR)主要是导致肾损害,甚至发展成为尿毒症。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分子式为C17 H11NO7,分子量为341.28,主要存在于马兜铃科植物马兜铃(Aristolochia debilis)的种子和根、大叶马兜铃(A. kaempferi)的种子、东北马兜铃(A. manshuriensis,即中药关木通)的茎、木香马兜铃(A. moupinensis)的藤以及朱砂莲(A. tuberose)等植物中。试验表明,马兜铃酸有抗肿瘤、增强细胞免疫功能等作用,可用于治疗急性严重感染,配合化疗和放疗治肿瘤,还可治疗结核、迁延性肝炎、肝硬化等病症;小鼠静脉注射的LD50为60mg/kg。
含有关木通的知名中成药龙胆泻肝丸,已被我国北京多家医院提醒慎用,原因是关木通含马兜铃酸,可能导致肾病。仅中日友好医院肾内科1998年10月以来就收治此类病人100多例。北京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等对龙胆泻肝丸的主要成分关木通进行了动物实验。结果大鼠的药物反应与人相同:大剂量给药,大鼠出现急性肾损害症状;长期小剂量间断给药,导致慢性肾损害。其他由木通等中药配制的成药(如冠心苏合丸、八正散、分清止淋丸、排石丸、耳聋丸、清血内消丸、甘露消毒丸、百消丸、复方珍珠暗疮片等),由于含马兜铃酸,也可能引起急性肾衰、慢性肾衰、肾小管酸中毒等,对服用者的健康带来危害。
此类中药的ADR在国外也早被关注。不少国家政府已对某些有ADR中药采取了禁止进口和使用的措施。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香港出口到西欧的中药制剂“苗条丸”(制剂中含有马兜铃酸),曾引起100多名中青年女性发生尿毒症,被称为“中草药肾病”,造成了不少欧美人对服用中药的疑虑和恐惧。法国(1994年)、英国(1999年)也已宣布禁止销售和使用含有马兜铃酸的草药。2000年美国FDA(食品药品管理局)已下令加强中药的进口限制,禁止进口可能与“中草药肾病”有关的几种中药材。此外,比利时、加拿大、澳大利亚、奥地利、西班牙、埃及、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政府也颁布了禁止销售和使用含有马兜铃酸药物的规定。
为此,我国有专家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应对中药ADR问题高度重视,尽早制订中药ADR的管理规章和实施细则。尽早停止含有马兜铃酸的单味中草药和中成药上市和使用。对现有上述有关药物,有些应就地封存,不得继续销售和应用。对说明书上未说明的严重ADR,药厂应负责对受害人的损失进行赔偿。并认为,解决中药ADR不仅是对患者负责,也是对中药的国际声誉负责。如果忽视这一问题,让外国人来“揭中药的短”,就可能使中药在国际上处于不利地位,造成巨大损失。
笔者认为,对中药可能引起的ADR应给予重视,这是对的;但由于出现一些ADR就主张立即停止某种中药上市和使用的观点,却值得商榷。在这之前,1994—1996年,日本也曾报道过小柴胡汤引起的“间质性肺炎”事件,2年间,有88名慢性肝炎患者因服用小柴胡汤导致间质性肺炎,其中有10例死亡;并因此使日本社会对汉方药以至中药产生不信任情绪。现在,又出现上述“中草药肾病”问题,对中药的质疑之声四起。今后,还可能发现其他中药引起某些ADR。难道这些中药都要一一地停止使用吗?笔者认为,导致ADR的情况很复杂,应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不能因为出现某种ADR,就轻易地对某一中药完全否定。
实际上,中药的ADR是伴随中药学的发展而发展的。在中药古籍中,早就有“七情和合”、“配伍禁忌”等一系列论述。至于关木通,历代本草中没有记载过,是上世纪30年代关外药商作为木通带入关内市场的,后来就逐渐取代了木通科的正品木通。40年前就有人指出,关木通服用过量会导致肾衰竭(如《江苏中医》1964年第10期),只不过没有引起重视罢了。现在出了一些问题,我们是应该认真对待。但绝不能将人们的过错完全归咎于中药本身,并由此而对其一概否定。一般中药,只要按照理、法、方、药的规律合理应用,是不会有问题的;即使是一些药性剧烈或有毒的中药,如能严格按照剂量、给药方法和配伍禁忌使用,也不会引起意外的ADR。对此,古人早就有提示。如《马书》中说;“药不执方,随宜而用,当病而止。凡病,人物皆然。”其中,随宜而用,是说要根据适应症使用;当病而止,是说取效即可,不能滥用;人物皆然,是说人和马牛等动物都是一样的。
认识误区之二:中药资源丰富,价格便宜。客观地讲,我国的天然中药资源的种类是相当丰富的,但其可供采挖的产量却十分有限。即:中药天然资源的品种“很丰”,但产量“不富”。对那些未被认识或未被充分利用而又资源丰富的品种,可以进一步加以开发;但要避免对某些品种的过量乃至掠夺性采挖,致使中药的天然资源发生枯竭。更重要的是,有些地区由于乱采滥挖药材,可能会造成植被破坏和土地沙化,必须加以限制。过去,我们在这方面是付出过代价的。据称,内蒙古的一些地方土地沙化日趋严重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就与乱挖甘草、防风等中药材有关。还有一部分中药材来自野生动物。有一些珍稀动物物种在逐渐减少或濒于灭绝,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与过量捕杀作药用有关。
据1985—1994年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统计,我国拥有中药资源12 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 146种,占87.39%;药用动物1 581种;药用矿物80种。目前,全国中药市场经营药材约1 200种,其中野生药材1 000余种,占80%,产量约40万t,占60%;栽培或养殖药材200余种,产量约30万t, 占40%。1987年,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公布了修订的《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包括398种植物,其中药用植物168种,如野生黄檗、天麻、平贝母、明党参、胡黄连、厚朴、新疆阿魏、肉苁蓉、巴戟天等。由于资源的减少和保护,使得目前经常应用的400种中药每年大约有20%短缺。
由于中药的天然资源越来越匮乏,许多品种又不易实行人工生产,中药材的价格除少数品种外普遍上涨,不少中药的价格已超过西药,故中药便宜的笼统说法也已成为历史。
认识误区之三:认为目前国内外已经形成“中药热”。多年来,国内外“中药热”不时被炒作。对此,有关学人和业主应当冷静对待。事实上,时至今日,国际“中药热”尚未真正出现,只不过在亚洲、欧美少数人以及海外华人当中的影响和市场在逐步增长和扩大而已。目前,植物药(中药)在国际医药市场上所占份额还不足3%,就足以说明。国外有些人对中药感兴趣,主要是想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先导化合物,然后开展人工合成或半合成;对中药直接用于人或动物并不感兴趣,甚至持怀疑态度。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医药市场上仍将是化学合成药和异军突起的生物技术制药为主角。由于种种原因,中药的发展潜力难以在短期内转化成现实。
在国内,“中药热”近几年又有升温之势。媒体宣传趋之若鹜;许多科技人员和生产厂家纷纷加入到中药的开发和生产行业中来,在兽药和饲料添加剂方面尤其如此。其中,不少是怀着“淘金”或投机的心态而来的。一旦淘不到“真金”,就会迅速撤退。这样的学人和业主多了,既可致“中药热”快速升温,又能使其急骤“淬火”。最终,“中药热”就只不过成了一场“虚热”或“潮热”,这对中药的持续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中药界有胆识的知识学人和资本业主,应多从事扎扎实实地运作,不参与急功近利地炒作,以促使中药在国内外扎实而持续地发展。
一年多以前,在“一片大好”的形势下,中国中医药报发表了毛嘉陵《现代中药发展地冷思考》的文章,在中医界开展了一场争论。毛文中提出了疗效才是硬道理、科学概念的“再认识”、学科定位的“模糊”、学科形态的“移位”、研究兴趣的“奇异”、学术道路的“迷惘”、医学模式的“盲从”、市场追求的“空虚”、成果权利的“误解”、新世纪初的“激动”、事业发展的“瓶颈”等许多见解,导致许多批评和异议。实际上,对中医的不同认识早就存在。1977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就出版过崔月犁主编的一本文集,名为《中医沉思录》。笔者认为,冷思考也好,热分析也罢,这场争论不管谁是谁非,结果如何,中药发展中的理性思维还是十分必要的。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