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兽药技术 » 新药研发 » 正文

国内兽药研发的策略与方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7-03-06  来源:齐鲁牧业报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222
  1、转变生产经营机制,实施集团化发展战略。
兽药企业应利用强强联合或强弱兼并、优势互补等形式来壮大企业规模,改进生产条件,提高技术水平。
企业只有形成一定的规模,才能产生规模效益,才能有足够的经费投入来研究开发高质量的新兽药和新制剂,才能和国外同行进行竞争。
2、加强我国兽药研究开发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兽药研究开发人才。
据估计,目前全国从事新兽药研究开发的人员不足1000人,专门从事兽用药研究的人员不足500人,这与我国兽药生产大国的称号极不相称。
我们要借鉴国外同行业的经验,利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兽药企业的资金优势,培养一支从事化学合成、微生物发酵、药理学、毒理学、药剂学以及药物分析等方面的专门人才队伍,联合研究开发新兽药和新制剂。只有这样,我国的兽药研究与开发才会出现一个可喜的新局面。
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研究新兽药。
纵观兽药市场,按销售额计,饲料添加剂约占50%,治疗药占40%,生物制品占10%。在治疗药中,抗菌药约占50%,抗寄生虫药占30%-40%,其他药占10%-20%。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的需求。
当然,销售额不应成为市场导向的全部。对一些畜牧业生产中需要,而市场上又缺乏的兽药,应当积极给予关注。
近年来,畜禽及水产动物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疫病,如牛猝死症、禽流感、虾瘟等,在研究其病因、病理的同时,还应考虑相关防治药物的研究。此外,随着动物疫病防治水平的提高,促生长与改善动物产品质量饲料添加剂的需要量会有更大增长,这也是开发研究的重要方面。
(1) 原料药
我国兽药制剂的原料药中,人兽共用品种主要来自人药企业,仅少数企业生产一些动物专用药。这主要是由于兽药研究与生产单位技术与资金力量相对薄弱所致。
国家历来十分重视与鼓励原料药的开发与生产,资金雄厚的企业应当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多开发一些兽药专用品种;在创新的同时,也可适当仿制国外专利过期而又安全有效的兽药,开发新产品要注意始终瞄准“更安全、更有效”的目标。
对大多数疫病来讲,现在都有防治药品,但不少药物,特别是化疗药都存在产生耐药性与毒性大的问题,要经常考虑更换新药。如近年来国内不少厂家都开发了治疗鸡球虫病的马杜霉素,应用过程中发现,尽管其治疗效果不错,但毒性大,易发生中毒。针对这种情况,有的药厂开发了新药地克珠利、妥曲珠利等药物,大大减小了毒性,受到用户欢迎。
(2) 制剂
加强药剂学的基础研究,大力开发兽药新制剂。我国兽药原料与制剂的比例约为1:2,而国外为1:5。
据资料说明,开发一个药物新剂型一般只需100-300万美元(仅为创制新药费用的1%),将一个控释制剂推上市场平均只花3-5年(为创新药物时间的1/3—1/2),并且对于高技术研制的新剂型,美国仍列为新化学实体类,享受同等的专利保护期,这要求我国医药和兽药行业从总体战略上重视制剂的研究与开发。
新制剂的开发是药剂学发展的结果,我们必须加强药剂学的基础研究,借鉴国外同行业成功的经验和成功的产品,研究开发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兽用新制剂。
同时,新制剂的研究与开发还要注意新辅料的配套。中药复方以古方、验方为主,研制要符合中医药学辩证论治、理法方药、方剂的君臣佐使等理论;复方中药物作用及机理要有合理的解释;在药剂学上也要有配伍正确性的依据。复方的药味数不宜太多,否则会使控制因素复杂化,难以评价。一般以2-3味药为宜,4味以上则极难通过。
(3) 新剂型
对传统的剂型,如针剂、溶液剂、粉剂(包括可溶性粉)、片剂、胶囊剂等要继续开发。需要注意的是,制剂规格应根据不同用户需要来确定,既要考虑到分散饲养的个体户,又要适应集约化饲养的大企业。应适当增加一些大包装,包装材料亦适时更新。
在剂型开发上,应侧重于研究和改造适用于动物的一些新剂型:
a 控释剂
又称控释系统,是一种在预定时间内,将药物浓度长时间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内的剂型。由于其释药速度与时间无关,为零级动力学过程,所以可以消减体内药物浓度的“峰谷”,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次数与程度。
使用控释剂可减少用药次数和总的药用剂量,并能提高治疗效果,因而在兽医临床上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国内已在瘤胃内控释系统研究上获得成功。
(未完见下期)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