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用药知识 » 配伍禁忌 » 正文

2014年最全的合理用药基本知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3-22  来源:安普生物  作者:刘女士  浏览次数:597
核心提示:用药基础知识
 合理用药应符合哪些标准?
  根据WHO 1985年"合理用药专家会议"指定的合理用药定义,合理用药特别是合理处方(rational prescribing)必须符合下列标准:
  1、适当的适应症(appropriate indication) 采取药物治疗完全基于医学原因及其为一安全有效的方法。
  2、适当的药物(appropriate drug)药物的选用应符合有效性、安全性及经济性。
  3、适当的患者(appropriate patient) 患者无禁忌症,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极小,能接受所用药物。
  4、适当的信息(appropriate information)为患者提供与其疾病和用药相关的正确、重要和清楚的信息。
  5、适当的监测(appropriate monitoring)适当监测预期和意外的药物效应。
  医源性损害(iatrogenic injury)系指因治疗而对患者造成的任何损害。医源性损害可发生在治疗的整个过程中,例如:药物不良反应、用药失误、手术不当、诊断错误、器械不良事件、院内感染、血液输注、执行医嘱失误等引起的各种损害。
  意外不良反应的性质或严重程度与药品标签、说明书或有关资料所记载的不良反应有所不同。例如:某药按记载可致肝炎、转氨酶升高,但若该药引起肝硬化,则后者即为“意外不良反应”。实际上,“意外不良反应”的含义和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试行)”第28条所载“新的不良反应”的含义基本一致。
  何谓耐受性?
  耐受性(tolerance)系指机体对药物反应性降低的一种状态。当机体对药物产生耐受性时,表现为机体对同一剂量的药物的反应减弱,为获得与原来相等的效应,需要加大药物的剂量。已产生耐受性的机体在停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可回复到原来的水平。此时,若重复给药,尤其是应用停药前的剂量,患者会因耐受性已减弱容易导致急性中毒,甚至危及生命。此外,机体对药物各种作用产生耐受性程度不同。例如:吗啡成瘾者对该药镇痛、欣快感等作用产生明显耐受时,便秘的作用基本未变。因此,吗啡成瘾者为提高欣快感而加大剂量时会引致严重便秘。同样,crack(可卡因制品)使用者为获得欣快感而加大剂量时可能会危害心脏。因为心脏对crack产生耐受性较为缓慢。最后,应注意的是,耐受性和耐药性的含义不尽相同。耐药性(resistance)又称抗药性,一般指病原体对药物反应降低的一种状态。因此,该两术语不宜混用。
  耐受性是机体对药物反应性降低的一种状态,按其性质有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之分。前者的耐药性可长期保留;后者往往是连续多次用药后发生的,增加剂量后可能达到原有的效应,停止用药后,其耐受性可以逐渐消失,机体恢复到原有的对药物反应水平。
  耐药性又称抗药性,一般是指病原体的药物反应性降低的一种状态。这是由于长期应用抗菌药,病原体通过产生使药物失活的酶、改变原有代谢过程,而产生的一种使药物效果降低的反应,因而作用的剂量要不断增加。
  药物依赖性是由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造成的一种精神状态,有时也包括身体状态,表现出一种强迫性使用或定期使用该药的行为和其他反应,为的是体验它的精神效应,有的也是为了避免由于断药所引起的不舒适。
  按照依赖情况,可分为两种:(1)身体依赖性,又称生理依赖性,是由于反复用药所造成的一种适应状态,中断用药后可产生一种强烈的躯体方面的损害,即戒断综合症,表现为精神和躯体出现一系列特有的症状,使人非常痛苦,甚至有生命危险,以前也称“成瘾性”,能产生身体依赖性的药物均为中枢神经抑制药,如吗啡等。(2)精神依赖性,又称心理依赖性,它使人产生一种要周期性或连续性地用药欲望,产生强迫性用药行为,以获得满足或避免不适感。产生精神依赖性在断药时一般不出现身体戒断症状。以往也称“习惯性”, 常易产生精神依赖性的药物有催眠药等。
  耐受性有哪些类型?
  耐受性通常分为先天耐受性和后天获得性耐受性。先天耐受性由遗传因素所致,可长期保持。后天获得性耐受性由连续用药所致,停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又可回复到原来水平。耐受性按作用机制有多种类型,主要为处置耐受性(dispositional tolerance)和药效耐受性(pharmacodynamic tolerance)。处置耐受性又称代谢耐受性(me-tabolic tolerance),是由于药物吸收、运转、消除等原因使药物在作用部位的有效浓度降低所致。药效耐受性又称细胞耐受性(cellular tolerance),是由于细胞产生某种适应性变化而减弱了对药物的反应性。此外,尚有快速耐受性(tachyphylaxis),交叉耐受性(cross tolerante),行为耐受性(behavioral tolerance)等类型。
  为防止耐受性的发生,通常可采用间歇用药、交替用药以及联合用药等方法。
  间歇用药:即用药一段时间,停药一段时间。硝酸酯类药物连续应用数天即开始产生耐受性,2-3周后耐受性达高峰,继续增加剂量有致高铁血红蛋白症风险,因此宜停用10天左右,然后再用。停药期间可改用其他抗心绞痛药物。
  交替用药:镇静催眠药如巴比妥类反复应用可使药效减弱,产生耐受性,因此宜短程间断应用,也可采用化学结构不同的镇静催眠药交替应用。而化学结构相同的药物之间可能会产生交叉耐受性,一般不作为交替应用。
  联合用药:肼屈嗪为有效抗高血压药之一,但降压同时伴有交感神经兴奋,产生继发于增加心血排出量和体液潴留的快速耐受性,从而减弱降压反应。肼屈嗪和普萘洛尔等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合用时,后者可降低前者的交感神经兴奋作用,增强降压效应,减轻不良反应。
  何谓患者的依从性?
  患者的依从性(compliance)主要指患者正确用药的行为,因此,也称用药依从性(medication compliance)。广义的依从性还涉及患者是否遵守医务人员对饮食、运动、吸烟及饮酒习惯等的指导。患者依从性的程度直接关系到用药是否安全、有效、经济。患者依从性通常用以下公式表示:依从性% = (NDP-NME)/NDP×100%。式中NDP为处方规定的给药次数,NME为用药失误次数。当其值>90%,表示治疗处于良好状态。此外,就药物实用性而言,可以用下式表示:药物实用性=有效性×依从性%。如果一种药物的有效性为90%,患者依从性为50%,则实用性仅为45%。患者依从性不仅会影响药物的疗效,而且可能引起不良后果,必须予以注意。
  患者的不依从性有何危害?
  患者可能由于对医嘱不理解而未执行,也可能理解但不执行等诸多原因而出现自行加大或减少剂量、不按时用药、加用或换用其它药物,以及停药等行为。这种不遵守医师确定的药物治疗方案的不良行为,称之为不依从性(non-compliance)。患者的不依从性具有一定危害性。例如:减少胰岛素的用量可能危及生命,漏用治疗青光眼或抗高血压药物分别可致失明和中风,加大一些药物的剂量可能产生中毒。各个患者都可能有程度不同的依从性,但少数患者的不依从性可能具有严重危害。据报道,美国每年因不依从性而死亡患者达125,000例,耗资以亿计。因此,患者的依从性已成为医药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药物治疗问题。医药工作者应从多个方面设法解决患者的不依从性,提高其依从性的程度,以保障患者安全(patient safety)。
  患者不依从性的原因有哪些?
  患者的不依从性总的说来有两方面,其一为患者不理解医嘱而未执行,其二为患者理解医嘱而不执行,其主要原因如下:
  1 药物的使用及其不良反应
  1.1 药物治疗方案复杂 所使用的药物品种过多,用药次数频繁,用量各不相同,疗程过长等均可造成患者产生不依从性。
  1.2 药物剂型不合适 药物剂型也会影响患者的依从性。例如:片剂太小不便于老年患者拿掰,片剂太大难于呑咽;药品味道不佳,儿童不易接受等。
  1.3 不良反应 患者对出现的不良反应有些可以忍受,有些不能忍受。对不能忍受的不良反应除非确实知道利大于弊,否则患者将主动停药。
  2 患者的特征与疾病
  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由于记忆力减退而会在用药时间发生失误。例如:老年人常会在服药数分钟后忘记已经服药,并会再次服药。有些患者如轻型高血压患者因病情好转而中断治疗。此外,严重精神病患者、劳动能力丧失者、呑咽困难者,以及经济困难患者都可能有程度不同的不依从性。
  3 临床医务人员的行为
  在日常医疗工作中常因医务人员对患者联系和指导不力而使患者出现不依从性。如在用药过程中医务人员未向患者说明药物的作用、用法用量、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则患者可能因自感疗效不佳而加大剂量,或出现不良反应而停用,也可能发生用药途径错误  将栓剂口服或片剂当作栓剂用等。此外,医务人员在处方或书写标签时对用法说明不恰当,如“必要时服用”、“遵医嘱”、“同前”等均会使患者发生理解错误造成不依从性。
  如何改善患者的依从性?
  患者的不依从性能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如何改善患者的依从性已成为医师、药师、护师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药物治疗问题。医务人员应从简化治疗方案、提高调配质量、加强对患者用药指导等诸多方面来改善患者的依从性。现将其简介如下。
  1 简化治疗方案
  复杂的治疗方案是造成患者不依从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医师应设法简化治疗方案。其一是减少用药品种,如减少一些非必需的药物,或使用一些复方制剂以减少药物品种。但后者不足之处是剂量无法按病情进行调整。其二是减少用药次数。一般药品的用药次数较为频繁,易造成患者的不依从性,因此可以采用一些长效制剂或缓释制剂。
  2 提高调配水平
  提高调配水平无疑有利于改进患者的依从性。药师应向患者详细介绍药物的用法用量,并在瓶签上书写完整。当药物标签由于过于简单而不足以说明与用药有关的问题时,可以利用微机制作″附加标签″以说明用药的要求和注意事项。此外,药师也应根据患者的情况选用适宜的药品包装。采用单剂量或一日量包装,以及具有提醒患者用药功能的包装,能使患者自我监督,减少不依从性。
  3 加强对患者的用药指导
  医务人员应采取主动的方式对患者用药进行指导,特别是对一些安全范围较窄的药物、过早停用产生严重后果的药物,以及一些对慢性病患者需长期应用的药物。在指导患者用药时应根据患者的情况采用其容易接受的方式提供有关药物的信息。其内容包括治疗目的、用法用量、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患者一般乐意接受正确用药的指导,愿意了解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预先告诉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处理方法,有助于减少患者的不依从性。此外,除口头指导外,对服用特殊药物的患者可向其提供各种形式的信息资料,但内容应简明扼要,易为患者理解,才能有良好效果。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