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原多杀性巴氏杆菌是革兰氏阴性、不运动、不形成芽胞的杆菌,对物理化学因子的抵抗力不强,易被一般消毒药、阳光和干燥而杀死。
(二)流行病学各种家禽(如鸡、鸭、鹅、火鸡)和多种野鸟(如麻雀、啄木鸟等)都可感染本病,一般是中禽和成禽多发。在鸡多见育成鸡和成年产蛋鸡多发,鸡只营养状况良好,高产鸡易发。病鸡、康复鸡或健康带菌鸡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尤其是慢性病鸡留在鸡群中,往往是本病复发或新鸡群爆发本病的传染来源。病禽的排泄物和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细菌,能污染饲料、饮水、用具和场地,一般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也可通过吸血昆虫和损伤皮肤、粘膜等而感染。本病的发生一般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冷热交替、气候剧变、闷热、潮湿、多雨的时期发生较多,常呈地方流行性。禽群的饲养管理不良,阴雨潮湿以及禽舍通风不良等因素,能促进本病的发生和流行。常发地区该病流行缓慢。
(三)临床症状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2~9天,根据发病程度,临床上一般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三种类型。(1)最急性型 常发生于本病的流行初期,特别是成年产蛋鸡最易发生。病鸡常无明显症状,突然倒地,双翼扑动几下就死亡。(2)急性型 在流行过程中最为常见,病鸡体温升高达43~44℃,少食或不食,羽毛蓬松,打瞌睡,缩颈闭眼,翅膀下垂,呼吸急促,鼻和口中流出混有泡沫的粘液,常有剧烈腹泻,粪便初灰黄而软,后变为污绿色或红色液体,鸡冠和肉髯发绀呈黑紫色,肉髯常发生肿胀、发热和疼痛,最后发生昏迷、衰竭而死亡,病程1~3天。(3)慢性型 多见于流行的后期或常发地区,以慢性肺炎、慢性呼吸道炎和慢性胃肠炎多见,有的病鸡一侧或两侧肉髯显著肿大,有的病鸡由于病菌侵入关节,引起足部关节和翼关节肿大和化脓而发生跛行和翼翅下垂,有的病鸡见结膜炎或鼻窦肿胀,鼻流粘液,喉部蓄积分泌物。病程1个月以上,病死率达50%~80%。鸭巴氏杆菌病,一般表现精神沉郁,尾翅下垂,打瞌睡,食欲废绝,口渴增加,鼻和口中流出粘液,呼吸困难,口张开,病鸭常常摇头,常想将蓄积在喉部的粘液甩出来,称为"摇头瘟"。病鸭发生剧烈腹泻,排出绿或白色稀粪,有时混有血液,有恶臭。50日龄以内雏鸭呈多发性关节炎,表现为一侧或两侧的跗、腕以及肩关节发热和肿胀,两脚麻痹,起立和行动困难。病鸭常在1~3天内死亡。鹅巴氏杆菌病中成鹅的症状与病鸭相似,仔鹅以急性型为主,表现精神萎顿,食欲废绝,下痢,喉头有粘稠的分泌物,眼结膜有出血点,病程1~2天。
(四)病理变化(1)最急性型 最急性型死亡快,剖检无明显病理变化。(2)急性型急性病例以败血症为主要变化,十二指肠的出血最为严重,发生严重的急性卡他性肠炎或出血性肠炎,肠内容物中含有血液。肝脏肿大,色泽变淡,质地稍硬,表面散布针尖大小的黄色或灰白色坏死点。脾脏稍肿大,质柔软。心外膜下或浆膜下常见点状或片状出血。心包积液,偶而混有纤维素性凝块。肺充血,表面有出血点,有时有肺炎。产蛋母鸡的卵巢常呈成熟卵泡疏松外观,表面血管模糊不清。(3)慢性型因病菌入侵的器官而异,有的表现鼻腔和上呼吸道内积液,有的在关节和腱鞘内蓄积一种混浊或干酪样的渗出物。母鸡的卵巢常发生明显变化,卵子形状不整齐,质地柔软,有时可见到一种淡绿色的卵子,卵巢周围有一种坚实、黄色的干酪样物质,有时粘在内脏器官的表面。育成鸭以败血症为主,肝脏稍肿,呈土黄色,质地脆弱,表面密布针尖大针头大的灰黄色坏死点,胆囊肿大,充满绿色油状液体,眼角膜下有出血小点和浅表溃疡,心外膜有出血点,心包积液明显,呈淡黄色、透明,内混有纤维素。雏鸭呈多发性关节炎,常见关节面粗糙,关节囊壁增厚,关节腔内含有暗红色混浊而粘稠的液体,或含有干酪样物质,肝脏一般有脂肪变性,或有坏死灶。(五)诊断和鉴别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和病理特征可以对本病进行初步诊断,进一步确诊尚需进行细菌学检查。急性禽霍乱在临床上还应与鸡新城疫进行区别,后者只感染鸡,病程较长,嗉囊积液,常发生"咯咯"的怪叫声,肠粘膜有枣核形纤维素性出血性坏死灶,腺胃与肌胃交界处有明显出血带,肝脏无坏死小点;抗生素治疗无效等,可以区别。急性鸭霍乱应注意与鸭瘟的区别,后者只感染鸭,眼流泪,头颈肿大;剖检可见头颈皮下胶样液体浸润,口、咽、食管、泄殖腔有黄色假膜,肝脏坏死灶不规则,肠道有1~4处环形出血带,磺胺药和抗生素治疗无效等,可以区别。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