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世界各国上市的医药制剂大多数为口服制剂。这是因为经口制剂(片剂、胶囊或含片等等)有不少优点,主要是携带方便且易于服用。但对儿童或老年病人等吞咽固体制剂有困难的特殊人群(约占病人总数的1/4)来说,口服液体药剂几乎更受欢迎。
但液体药剂(如溶液剂、混悬剂、糖浆剂或醑剂等等)存在普遍性问题是,绝大部分化学合成药的味道极苦,从而使该类患者望药生畏,难以坚持服药。如何改善苦味药物在加工成液体药剂的口感,使多数病人乐于接受,向来是制剂科学家面临的重要课题。选择使用合适的"矫味剂"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所谓"矫味剂"系指药剂中用以改善或屏蔽药物苦味,使病人难以觉察药物的强烈苦味(或其它异味如辛辣、刺激等等)的药用辅料。迄今为止,药剂加工中已使用或正在使用的矫味剂包括:各种屏味剂、脂性物质(包括卵磷脂、表面活性剂)、亲水性药物包埋剂材料(如聚丙烯酸树脂类药用涂膜剂、改性淀粉类碳水化合物、环糊精类葡萄糖低聚物等等)以及离子交换树脂、蛋白质、沸石和其它各种新型药用辅料。在形形色色的药用矫味剂中,离子交换树脂近几年来发展较快。它作为液体药剂的苦味改善剂使用效果良好并己在液体制剂生产中崭露头角。离子交换树脂作为药用新辅料已引起各国药剂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离子交换树脂并非新产品。早在60多年前,美国道化学公司已生产出第一批工业用离子交换树脂。现今离子交换树脂已广泛用于包括石油化工、轻工业、制药、水处理等行业。药用离子交换树脂的出现始于五十年代中期。首先投入药用的离子交换树脂为大孔树脂Amferlite IRC50(属于弱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它主要用于纯化链霉素成品。此后,许多抗生素产品的纯化均使用大孔树脂进行精制以除去其中杂质。
九十年代初,药剂学家发现:某些离子交换树脂可直接用于口服制剂中以此改善口感,提高药水的适口性以及控制药物在体内的释放等等。由于大乳树脂具有分子量大,几乎不溶于水以及不被人体消化吸收等优点,故大孔型离子交换树脂被西方国家药政部门正式批准可直接作为药用辅料用于口服制剂中。至九十年代末,国外新上市的液体药剂中已有若干种产品使用了Amferlite型大孔树脂作为药用矫味剂。这些液体药剂包括史克必成公司的Seroxal口服液,以及其它制药公司生产的含美莎呋林、伪麻黄碱和右美沙芬等药物的液体制剂。
作为改善苦味使用的大孔型离子交换树脂的用量可随药物品种不同而变化。原则上主药与离子交换树脂的用量克分子比应在0.1(1:10)~0.75(3:4)之间为宜。树脂用量太少则对改善苦味不起作用,用量太大又会产生副作用。
最适合作为药用矫味剂的大孔型离子交换树脂应为"Amferlite IRP 88"或"Amferlite IRP 64"。这两种大孔树脂均为美国Rohm & Itaas公司所生产。试验结果表明:这两种树脂均能有效改善苦味药物的液体制剂的适口性并可延长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时间,故它们可作为药物矫味剂的最佳选择之一。国外所做体外及体内试验证实:这类大孔树脂最终可由肠道排泄出去,对人体绝无蓄积性中毒的危险。
作为改善口感所用的大孔树脂Amferlite IRP 64或88,其颗粒直径大小非常重要。因为颗粒太大病人在服药水时口中会产生一种"粉砂感"。试验结果证明:最适宜的离子交换树脂的颗粒直径应在53-150微米之间。颗粒太小或太大均不适合作为药用矫味剂辅料。其次,为解决大孔树脂在药水中的沉淀问题,最好在液体药剂配方中适量加入药用增稠剂(如黄原胶、瓜尔胶、西黄蓍胶、盖它胶、槐豆胶、阿拉伯树胶等等)。这样可使大孔树脂在药剂中分布均匀并保持微晶纤维素,CMC和其它纤维素酯也可解决大孔树脂在药液中的沉淀问题。西方公司使用最多的防沉淀药用辅料"Aricel CL 611",它是由微晶纤维素与羧甲基纤维素钠组成的混合物。如以3%比例加入Aricel CL 611可形成均匀的混悬药液,它呈不透明胶状态,而且可相应延长产品的贮存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