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养殖技术 » 水产 » 正文

日本对虾养殖之黄鳃病防治技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5-03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402

当虾油内的聚缩虫(Zoothamuium sp.)、钟形虫(Vorticella sp.)、吸管虫(Acineta sp.)和裸甲藻(Gymnodinium sp.)、膝沟藻(Gonyaulax sp.)、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丝藻(Ulothrix sp.)等寄生原虫和藻类大量附着在对虾的甲壳、鳃部及附肢时,便会破坏对虾的气体交换、游泳、摄食和蜕壳机能,使池虾生长停滞。有些症状在虾池缺氧时可引起大量死亡。

病虾鳃部随病情轻重由浅黄、橙黄至土黄色。病情轻时,活力及摄食量正常;重时,行动呆滞,摄食量减少以至停止摄食,造成生长缓慢。

该病主要病原体是外共生性纤毛虫的壳吸管虫和缘毛虫,与裸甲藻、夜光藻一起,附着于虾的鳃部。由于虫体黄色,故病虾的鳃组织呈黄色。病原体附着鳃部后,引起池虾呼吸困难、体质下降,以致细菌二次感染。在虾池水质不良情况下常发生,是养殖日本对虾的多发病之一。

防治方法:①加强水质管理,可把透明度控制在水深的1/2;②经常用沸石粉改良底质。③用0.2×10-6的二氯异氰尿酸钠消毒虾池;④投放光合细菌或微生物制剂,按说明用。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