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养殖技术 » » 正文

怎样矫治圈养猪行为异常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3-20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作者:一天  浏览次数:224

随着规模化养猪业的发展,圈养猪咬尾、咬耳等异常行为发生频繁。国内外大量试验分析表明,诱发圈养猪行为异常的主要原因有营养、环境、管理等,特别是在当前季节交替、气温剧变,这种现象更加突出。生产中要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矫治。

如果饲养密度过大,猪只容易因肢体接触、抢食抢水互相咬斗。转群后,猪只要熟悉料槽、水槽以及圈内各种设施,并建立群居次序,这时通常十分活泼,极易发生打斗。这两种状况需要通过加强管理予以避免。

若日粮中蛋白质含量偏低,猪体蛋白代谢发生紊乱,也会表现出一些异常行为,其中包括兴奋互咬;若日粮中铁、铜、钙、镁和食盐等矿物质元素缺乏或比例不当,会出现惊厥、不耐应激、神经肌肉兴奋性提高等异常表现,互咬和打斗现象增加;维生素是体内许多相关代谢酶的重要成分,缺乏时也会引起猪异常行为的发生。这需要及时调整日粮配比来减少猪群行为异常。

若猪舍卫生条件差,通风效果不良,有害气体如氨、二氧化碳、硫化氢的浓度蓄积过高会引起猪群烦躁,刺激猪咬尾现象的发生。舍内高温、高湿易引起猪体表瘙痒,也可诱发互咬。另外,噪音、强光等因素也会诱发猪的应激反应,增加打斗。这需要通过改善舍内环境予以避免。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