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养殖技术 » 水产 » 正文

大规格河蟹全程养殖技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2-21  作者:一天  浏览次数:423

准备水源与池塘条件水源水面宽广、水量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源、排灌方便、电力配套、交通便利。池塘面积以30平方米×667平方米~50平方米×667平方米为佳,池形呈长方形、东西向,长宽比为4∶1,日照时间长、受风面积大,操作管理方便;坡度平缓,坡比为1:3,土质以黏壤土为佳。池中设有“蟹岛”,占池塘面积的30%,环境安静,可供河蟹在上面栖息、觅食。养殖池配有微孔增氧设施,配备功率为0.15千瓦/667平方米。防逃设施河蟹攀爬十分迅速,有很强的逃逸能力。

因此,蟹池四周应建防逃设施。选用抗氧化能力强的钙塑板,沿池埂四周内侧埋设,钙塑板高60厘米~70厘米,埋入土内10厘米~20厘米并压实,高出地面50厘米~60厘米,板与板之间接头处应紧密,不留缝隙,将板打孔后用细铁丝拧紧固定并稍向池内倾斜,四角做成圆弧形。这种防逃设施能抗住较大的风灾袭击,是当前河蟹养殖户广泛使用的一种防逃设施。此外,在塘埂外侧,需用高1.2米~1.5米,底部埋入土内10厘米,用木桩或竹桩固定的聚乙烯网片包围池塘四周,以防青蛙、鸭子等敌害生物跳入池内。清塘消毒冬天干塘后清除塘内杂草和池底淤泥,加固塘埂。

暴晒15天~20天后,用150公斤/66平方米~200公斤/66平方米生石灰加水调配成溶液后全池泼洒。生石灰清塘不仅能杀灭水中有害生物和各种病原体,而且能改善池底土质和增加水中的钙含量,促进河蟹的生长发育。

放养前准备

1.水草种植:栽植水草是河蟹养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技术措施。在河蟹养殖池内种植复合型水草,浅坡处种植伊乐藻,深水处种植轮叶黑藻和苦草,滩地上种植一些芦苇、茭白等挺水植物,水草覆盖率达60%以上。

2.注水施肥:水草种植结束后施肥培育饵料生物,一般施复合肥50公斤/667平方米、碳铵50公斤/667平方米;有农家肥的最好施有机肥,投施量为1000公斤/667平方米左右,一次施足(农家肥肥效慢,肥效长,对河蟹的生长无影响)。

3.投放螺蛳:螺蛳价格较低,来源广泛,活螺蛳肉味鲜美,是河蟹喜食的天然饲料。在河蟹养殖池塘中适时适量投放螺蛳让其自然繁殖,有利于降低成本、增加产量、改善品质,从而达到生态高效养殖之目的。清明节前后,投放螺蛳200公斤/667平方米~250公斤/667平方米,让其自然生长繁育,为河蟹提供喜食的动物性饵料。8月份再补投1次,投放量为100公斤/667平方米左右。

投放

1.蟹种质量:蟹种质量要求是:规格整齐、体表鲜亮、体质健壮、附肢齐全、爬行敏捷、无伤无病、无附着物。

2.蟹种消毒:放养前将蟹种放入3%~4%的食盐水中(不含碘)浸洗消毒。

3.规格、密度、时间:放养规格为50只/公斤~100只/公斤;放养密度控制在500~600只/667平方米;放养时间一般掌握在2月底或3月初,也可选择在前一年冬季放养。

4.放养方法:在养殖池塘内,预设养殖小区,其面积为大塘的1/5,将蟹种放入其内强化培育,待大塘的水草长至占整个塘面50%时、螺蛳已繁育一定数量后再放入大塘饲养。蟹种放养时水位控制在50厘米,选择天气晴暖、水温较高时放养,带水操作,动作轻快,以保证成活率。养殖饵料投喂河蟹属杂食性,常用的植物性饵料有水草、小麦、玉米、豆饼、麸皮等;动物性饵料有螺、蚬、蚌、鱼、虾等;除天然和人工饵料外,还有全价配合饵料。饵料的投喂应做到科学合理。养殖过程中,应根据河蟹不同阶段营养和对饵料大小的要求进行科学投喂,主要投喂配合料。日投饵量控制在2%~5%。从3月中旬至6月中旬,投饵时间逐步从早晨7点过渡到早晨的6点,早晨投饵量控制在全天的30%,晚上占70%。3月~4月,河蟹生活在养殖小区内,摄食水草和螺蛳的范围小,量也少,投饵量一定要足。5月~6月,水草基本长满整个塘面,螺蛳也已繁殖到一定数量,可将河蟹放入大塘内养殖,同时适当控制配合料的投喂。7月~8月高温季节,为河蟹增加一些动物性饵料。具体的投饵量以投饵后1小时~2小时内吃完为佳。水质管理河蟹对水环境的质量要求较高,水质清新有利于河蟹的生长、脱壳,也可增加河蟹的鲜美度。如果池塘是酸性水质,不利于河蟹对钙质的吸收,不利于脱壳。因此,在整个河蟹养殖过程中,水质管理是一个重要环节,必须进行合理调控。

1.水质调控:为使水质保持“新、活、嫩、爽”,蟹塘水质溶氧达到5毫克/升,透明度40厘米以上,pH值7.5左右,具体做法为5天~7天换水1次,换水量为全池的1/4左右;高温季节2天~3天注水1次,特别是在河蟹蜕壳期,要勤注水,以促进河蟹正常蜕壳生长;也可采用光合细菌、枯草杆菌等微生物吸收水中和水底有毒物质硫化氢、铵盐等;使用底质改良剂,改善池底淤泥,分解淤泥中的硫化氢、氨氮等有害物质,以提高溶氧,稳定pH值,增加河蟹机体免疫力。

2.水位调控:水位的调控可根据水温的确定。通常按照“前浅、中深、后稳”的原则,分三个阶段进行水位调控。3月~5月水深掌握在50厘米~60厘米,6月~8月控制在1.2米~1.5米(高温季节适当加深水位),9月~10月稳定在1.0米~1.2米。3.增氧措施:蟹池增加溶氧的主要措施是使用微孔增氧、撒洒粒粒氧,尤其是7月中旬至8月中旬,高温天气,蟹池溶氧量较低,应特别注意增氧。使用微孔增氧时应根据蟹池和天气变化等情况来掌握,5月~6月,水质和天气不适时需适时增氧;6月后,在晴天中午12:00~15:00增氧,清晨视实际情况增氧,阴雨天应提前开机增氧;9月~10月,因蟹池水质较肥、天气闷热应多开机增氧。何时开机和开机时间的长短,应根据天气、河蟹的活动情况以及增氧机械负荷等灵活掌握。无增氧设备或增氧设备发生故障时,增加蟹池溶氧。蜕壳期管理河蟹蜕壳是其生理固有特性,是河蟹生长、发育、变态的一个重要标志。可以说在河蟹的生命周期中,其蜕壳的次数越多,生长增重速度就越快。

河蟹蜕壳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体质健壮的河蟹5分钟~10分钟即可完成,体质弱的则需1小时左右。蜕壳时的河蟹是最虚弱的时候,也是受病菌、敌害乃至同类侵袭的最危险期,所以日常管理工作中应注意掌握河蟹的蜕壳规律,在河蟹蜕壳前1周,最好采取换水消毒措施,确保河蟹顺利蜕壳。值得注意的是在饵料充足的情况下,河蟹蜕壳次数相应增多,生长速度相应加快。病害防治河蟹在天然环境中抗病能力较强,但在人工养殖的情况下,因放养密度大,活动范围受到限制,加之饲养管理方法的缺陷,稍有不慎,就容易造成病害发生。河蟹的病害防治,主要通过药物预防与治疗的措施加以控制。一般每隔15天~20天,用生石灰10公斤/667平方米~15公斤/667平方米加水调配成溶液后全池泼洒1次,既起到消毒防病作用,又能补充河蟹生长所需的钙质。定期在饲料中加入中草药、光合细菌、免疫多糖、复合维生素等药物,制成药饵投喂,以增强河蟹体质,提高河蟹肌体抗病力,减少疾病的发生。捕捞1.捕捞时间:当性腺成熟的河蟹比例占河蟹80%时开始捕捞,一般在10月中下旬开始捕捞为佳。2.捕捞方法:一是在池塘内设置地笼、蟹笼等工具进行捕捉,这也是被养殖户普遍采用的捕蟹方法;二是采用白天加水晚间排水,利用河蟹生殖洄游的习性,在出水口设网捕捉;三是将池水排放后,利用河蟹夜晚上岸爬行的习性,待河蟹爬至防逃墙(网)边时,采用人工徒手捕捉。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