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兽药技术 » 兽药生产 » 正文

中药新药研制应重视生产工艺的设计研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12-26  来源:中国兽药114网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418

中药新药的研制,在处方确立以后,结合临床服用要求,确定剂型,接着就进行工艺条件的设计研究,优选出最佳工艺条件,至少要适合中试生产规模,条件具备后,才可进行药效!毒理及质量标准制订等方面的实验研究[1],否则易导致研究工作走弯路,甚至前功尽弃。
1 生产工艺设计的依据
1.1 处方中各药味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理化性质
对三类以下的药主要是查阅文献,总结前人对该药味在理化方面的基础研究成果,应写出主要化学成分是什么,该成分的主要理化性质,并同时应指出是不是生理活性成分或有效成分,涉及建立鉴别或含测的成分或主要成分应列出化学结构式,除主要成分外,还有哪些其他成分也应写出。查阅文献时,新老文献均应查阅,应包括最新研究成果(指公开发表的),并将文献出处引入文中。设计生产工艺(申报资料4),主要就是依据这部分内容。
例如,处方中有丹参,经查阅文献可知,丹参的生理活性成分有水溶性和脂溶性二类,如该制剂为固体浸膏制剂(片剂,胶囊剂等),但其工艺只采用单纯的水煎,可知工艺不够合理,因为丹参的脂溶性成分未被充分利用。有些含有挥发性成分为主的处方,采用水煎煮较长时间的提取方法,使挥发性成分大量逸失,如桂皮醛!丹皮酚等,影响疗效。有些药味的有效成分在醇中不溶,却采用水煎酒沉的工艺,使有效成分在高浓度醇中大量沉淀而损失,影响疗效。
1.2 与质量有关的理化性质研究资料
这里所指的理化性质是该制剂本身(包括半成品)的理化性质。据此,设计出合理的生产工艺,根据该工艺条件,试制出样品,然后对该样品进行理化性质的试验研究,这部分内容是制订质量标准(草案),即起草申报资料13的主要依据,也是对工艺设计是否合理的一次验证。如果做过药效有效部位的筛选,也是优选工艺的主要依据。
1.3 参考文献 对引用文献的技术要求,与撰写一般论文资料相同,无需附原文。
2 生产工艺路线与条件的优选
《中药新药研究指南》已对工艺研究的具体内容,如制剂研究的目的,工艺设计原则,提取工艺(包括提取!固液分离!浓缩!精制!干燥等),剂型工艺等项提出了原则要求[2]。下面再讨论2个具体的例子。
2.1 采用乙醇提取丹参中的活性成分丹参酮类成分
在工艺路线合理时,对采用的提取条件,还应进行考查比较。中国药典(1995年版一部)收载有二种丹参浸膏制剂,即复方丹参片和冠心丹参片[3],均以乙醇为溶剂提取丹参酮类成分,但具体方法则不相同。复方丹参片是采用95%乙醇及50%乙醇分次回流提取;而冠心丹参片则以90%乙醇作溶剂,用渗漉法进行提取。有一研制单位,以丹参酮A为含量指标,用高效液相法对上述二种方法进行考查比较,考查结果,回流法制得的丹参浸膏(折算成原药材)含丹参酮A为0.27%,而渗漉法则为0.34%。这与该类成分遇热易分解的性质相一致,所以醇提方法选择了渗漉法。
2.2 在中药新药研制中,加水煎煮是最普通采用的提取工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煎煮次数过多,时间过长,致使浸膏得量偏高,服用剂量大,制剂粗糙。水煎工艺条件应作必要的优选试验,一般可采用三水平,四因素(加水量!浸泡时间!煎煮次数!煎煮时间)正交设计安排。
应该采用处方内某药味指标成分(最好是水溶性的活性成分)在浸膏中的总量作为评价指标。目前,有些研制单位测定浸膏中某一成分的含量,由于在设备上或技术上尚缺乏应具备的条件,只能以清膏中总固体量,即出膏率作为指标。出膏率的高低往往并不代表提取效果的优劣,因为煎煮次数多,时间长,出膏率总是较高,这样不仅制剂粗糙,而且生产过程中大量浪费能源。当然,出膏率也要稳定在一定幅度内,但不是评价工艺是否合理的首选指标。如果被提取的药味其指标成分(或活性成分)目前尚不清楚,或虽已清楚,但建立含量测定方法确有困难,可结合处方中各药味所含主要成分的性质选择不同溶剂测定提取物量。如可考虑测定清膏中乙醇可溶物的量或正丁醇可溶物的量,用这二个指标来代替总固体物或出膏率,因为乙醇或正丁醇均为中等极性的有机溶剂,可溶解黄酮类!皂甙类等中等极性的化学成分,这些中等极性的化学成分在水煎清膏中是可以存在的。许多活性成分或有效成分往往就是中等极性的化学成分,其测定方法,可以按药典浸出物测定方法测定[3]。
3 大力发展中试能力,建立中试基地,提高制药工业水平
工艺条件的规定,应按中试生产规模条件,因各项技术条件与制备的数量有关,实验室规模所决定的技术条件往往不适合生产规模 [2]。可是有的研制单位,因缺乏中试设备和能力,只用实验室样品进行药效!毒理和制订质量标准,不经过中试,批准后就直接由药厂进行批量生产,结果是批量产品经检验,不符合标准规定,于是产品尚未出厂,就申请修订质量标准,造成极大的麻烦。中试是什么?中试没有生产时那么大的量,也不是实验室那种小量,中试不是实验室规模的简单放大,中试是生产模式在数量上的缩小,中试使用的设备在性能上和生产设备相一致,中试规模在数量上一般为实验室制备量的十倍左右,或为生产制备量的十分之一左右[4]。
中试需要一些专用设备,如小型提取罐,一步制粒机,喷雾干燥机,冷冻干燥机等。由于中试需要这些专用设备和操作这些设备的技术力量,而许多研制单位又不具备这种能力,所以建议有关部门像抓临床试验基地一样,在一个省的范围内,建立几个比较完善的中试基地,以促进中药新药开发研究和制药工业水平的提高。

参 考 文 献

1 王宝王王木.中成药质量标准与标准物质研究[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管理局.中药新药研究指南[S].25~28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547,567
4 朱承伟.新药的工艺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2,3(3):51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